有概念,無作品
時間:2013年02月22日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胡妍妍
“概念店”賣的是創意,“概念菜”吃的是想法,最近在劇場看了兩出劇,宣傳推介主題鮮明,或許可以統而冠之“概念劇”。
一則“民族音樂劇”《大紅燈籠高高掛》,音樂缺乏情緒和感染力,對整個故事性格也沒有塑造作用,只是將話劇里說的內容唱出來而已,既然如此不同于西方的音樂劇,表現的又是所謂東方色彩和民族特色,那就不如另立門戶“民族音樂劇”吧;一則“人偶劇”《蝴蝶》,木偶角色小、戲份輕,視覺上也沒有呈現操縱的巧妙,看不出用活動木偶取代人物、取代道具的必要性來,但“人偶劇”就是比“話劇”要打眼很多。
“概念”是市場的興奮點,有時不過虛晃一槍,賺得觀眾買票進場,有時卻深得評論家歡心,為評論提供了大量的談資和佐料。評論也同樣成全它們,寫得煞有介事卻買櫝還珠,是因為太明白那“珠”的粗糙、倉促、混沌和黯淡了。這種“默契”,造就了讓人多少有些沮喪的現狀:有概念,無作品;有評論,無作品;有熱鬧,無作品。
作品在哪里?它只能存在于對自己藝術本體的深耕細作之中,存在于對真問題而不是偽概念的短兵相接之中。市場細分,受眾細分,趣味細分,并不意味著“概念牌”可以走捷徑,恰恰相反,越是細化的市場越需要有恒常而堅實的價值積累,有沉得住、扎得穩的定力。好的作品,靠自身發光,哪怕是樸實的光。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