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安排各種學習課程,成長樂園淪為“學前集訓營” 幼教“搶跑”何時休
微 觀繪
眼瞅著要出正月十五,北京市民石先生有點犯愁,“幼兒園快開學了,女兒卻鬧著不想去,說上課累。”這個年僅4歲的小姑娘,在幼兒園不僅要學五六門課程,課外還有舞蹈、小主持人等才藝培訓。
石先生的煩惱,代表著很多家長的無奈。目前,幼教小學化與成人化的現象屢禁不止,讓孩子們的“成長樂園”淪為“學前集訓營”。
驚
從“魔鬼訓練”到題海戰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近日,一份2013年北京市某幼升小學前班的課表,讓許多成年人看后咋舌不已。除了識字閱讀、口算、英語、國學、音樂、美勞等項目,還包括彩泥、鋼琴陪練、魔術、視唱練耳、右腦記憶訓練等多種課后班內容。據說,這些孩子還是經過專門測試之后,才有機會接受“魔鬼式學前訓練”。
這種“填鴨幼教”,雖然有些極端,但絕非個案。“一些幼兒園班級甚至把每個孩子的作業試卷布滿整個教室,小小的孩子居然也得應付題海戰術。”大連理工大學幼兒園老師李敏如此寫道。據介紹,有的幼兒園還以“成長教育”的名義,為孩子開設大量成人體驗課程。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搶跑教育”正從幼兒園蔓延到家庭。有的家長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為由,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奔波于各種選秀節目、試鏡現場等。
“成人將自己的規則、愿望強加給兒童,干涉了兒童的自由發展,會耽誤孩子一生的幸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
憂
知識訓練取代素質培養,功利教育導致童年過早消逝
在很多教育學者看來,幼教的小學化與成人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童年的過早消逝。
“學習興趣、行為習慣、個性、思維、創造性等素質訓練都不是一下子看得見的,需要日積月累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英語、識字、算術等知識訓練都是立竿見影的。”李敏說,一些幼兒園認為開展小學化教學既可讓老師省心,又能獲得家長好評。
除了功利的教育理念,幼小銜接體制的不平衡也為幼教走偏推波助瀾。長期以來,幼兒園在教學組織、作息制度等方面向小學靠攏,但小學卻很少考慮主動與幼兒園對接。由于很多孩子學前“搶跑”,導致一年級新生入學時“起點”不齊,老師只能根據班級里大部分學生的情況開展教學,以至于給家長一個錯誤信號:新生入學前一定要有相應的學習基礎。
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如何順利通過小學入學考試、給老師留下好印象,往往被很多家長視為當務之急。于是,家長們絞盡腦汁給孩子“打提前量”,進一步造成學前教育的惡性循環。
“童年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期,而是一段獨特的、不可再現的生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認為,孩子自出生到5歲,在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諸方面從周圍世界中攝取的,要比他5歲之后所攝取的多許多倍,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
管
要建立督導與問責制度,責令違規幼兒園限期整改
其實,對于當前幼兒教育的走偏,教育部門并非沒有覺察。教育部早在2011年就下發通知,要求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今年又專門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倡導正確的幼教途徑與方法。近日,上海市教委還出臺新規,全市小學一年級新生將嚴格執行“零起點”教學,以扭轉家長學前教育的觀念誤區。
不過,有專家認為,要根治幼教小學化的老問題,僅靠指導性的文件顯然力度不夠。“要嚴禁一切形式的小學入學考試,規范小學招生程序,更不能將各種競賽成績作為招生的依據。”他認為,教育行政部門還要定期對“小學化”現象進行專項檢查,對違反規定的,責令其限期整改。
記者注意到,《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對老師的素質作出明確規定,包括尊重幼兒人格、尊重個體差異、注重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想象力等。“這些要求比教會孩子算數、識字的要求更高,更考驗老師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一位學者表示,加強師資培訓是幼教糾偏的重要措施。
此外,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立法也迫在眉睫。朱永新等學者都曾建議制定《學前教育法》。據悉,教育部已全面啟動學前教育法起草工作。
“要建立學前教育的督導評估與問責制度。”朱永新還建議,“將各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職責及落實情況、規劃實施、經費投入與教師編制、待遇、培訓、隊伍建設情況等,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其領導的重要內容。”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