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雜技鬧新春
時而屏氣凝神,時而掌聲雷動,時而拍案叫絕,時而捧腹大笑……東阿縣街頭的群眾氣氛熱烈。為他們送上新春文化盛宴的,是東阿雜技團的演員們。
正在上演的雜技“滑稽廚師”,幾位身著廚師服裝的雜技演員,在長桌一側隨音樂起舞,同時還要依靠嫻熟的技巧保持長桌上十幾個鍋碗瓢盆有節奏地轉動。演員們像身懷絕技的大師,在每一個道具即將倒下的時刻,及時現身并瞬間扶好,讓道具繼續轉著……他們還時不時故意來幾個踉蹌,引得臺下的觀眾一陣驚呼。“雙人高車踢碗”、“集體草帽”等接下來幾個緊張刺激的高空雜技項目,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觀眾有的一直張著嘴巴,有的則緊攥雙手,膽小的孩子則躲在父母的懷里時不時偷瞥幾眼。不用觀看表演,僅從觀眾的表情和動作中,就能夠感受到雜技演員的動作節拍。
在街邊,記者見到了東阿雜技團團長季小芳。“這段時間真是忙得很!”季團長說完還不忘向記者介紹剛剛謝幕的小演員們,“他們剛從韓國回來,在韓國好幾個城市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巡演,積累了不少經驗,也讓人家認識了我們。春節之際,我們要把拿手好戲展示給鄉親們!”
季團長說這些話底氣十足,因為自從2008年東阿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2009年東阿雜技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后,雜技——這個在東阿有著兩千多年歷史傳承與積淀的藝術形式有了長足的發展。演技精湛的東阿雜技團,便是這一發展的推動者和受益者。繼2012年在央視元宵晚會上表演了《團圓飯》之后,東阿雜技團今年又完成了央視第七頻道大年初三“2013回家過年·農民工春節大聯歡”晚會雜技節目的錄制。此外,東阿雜技團還多次赴美、德、法、韓等國演出,聲名遠播。
“在街頭演出和在劇場演出區別大嗎?”記者問。
“雖然有些高空項目不能表演,但現場更熱鬧了!我們還特地排練了一些新節目,加入了喜劇因素,咱們快樂過新春,免費看雜技!”季團長回答道。
聽到我們聊天,來自東阿縣劉集鎮的小演員張夢忍不住插嘴道:“我和邱雨欣一起練雜技兩年啦,除了轉毯、抖空竹,我還能轉呼啦圈,現在一口氣能轉200多個了!”
在街邊觀看雜技演出的人們有特地趕來的,有路過的;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喜笑顏開的孩子,還有打扮入時的青年人。站在記者旁邊的老人叫鄭付存,今年70多歲了,他告訴記者:“俺上縣城,正好趕上雜技團的演出,過來湊湊熱鬧。過去單是我們鄉,就有好幾個雜技村。上世紀70年代劇團大合并,咱們東阿的雜技就沒落了,說到底,就是沒人練、沒錢練、練了沒人看。現在條件好了,練雜技比原來有出路了,喜歡演雜技的娃娃多了,會教雜技的師傅也多了。”鄭大爺指著遠處的東阿演藝中心繼續說:“你看政府投資給建的那個演藝廳,多氣派!”
踮著腳尖站在人群后面,邊看演出邊用手機錄像的劉丹是寒假回鄉的大學生,她對記者說:“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逢年過節也挺熱鬧,但是像雜技這樣的節目演出特別少,農村就更別提了。現在文化下鄉了,農民的視野開闊了,鄉間的文化發展起來了。回到家我要把我錄的這些視頻發到網上,讓各地的人們了解我們的家鄉,了解我們的文化。”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