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新圩的“漢子、嫂子、孩子”不一般
這里的“漢子、嫂子、孩子”不一般
——廈門翔安新圩的三張文化名片
一陣寒風掠過,臺下群眾把大衣裹了裹。這時,著短褲短袖的一幫男人出現在舞臺上,立刻引起了臺下上萬名觀眾的加油吶喊聲。“我們的‘漢子’登場了”,村民這一叫,游客很是不解。
“漢子、嫂子、孩子,叫‘翔安三子’,是我們新圩鎮的3張名片。”鎮文化站站長蔡再興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向外人解說:“其實是3支農民表演團隊——漢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團、孩子豎笛演奏隊,名字正好組成一個家庭。”
下田種菜漢子會跳舞
奏拍掌、胸、腋窩和大腿,模仿老鼠出洞、青蛙游泳、公雞展翅……這個具有閩南特色的舞蹈,在“漢子拍胸舞”隊員演繹下,惟妙惟肖。
每次表演,呼喊一聲,大伙帶上唱片和擴音機,包車前往,不用化妝,表演服裝一穿,即使沒有音樂,原汁原味的表演也可讓人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年過六旬的團隊靈魂人物黃亦國說,現在一年要表演100多場。“一輩子沒有出過村子的種菜漢子,現在卻能在全國各地登臺表演,感覺真好!”63歲的黃扁感慨地說。這些漢子們一有空就到鎮里的中心小學授藝,推廣普及拍胸舞,黃扁9歲的小孫子也開始跟他練習拍胸舞。
不識樂譜的村姑放歌世界
“獲得民謠組銀獎,臺下掌聲雷動,那種感受大家都無法形容。”“80后”黃玉蘭至今還清晰記得那一幕。激動的不是她一人,而是整個合唱團。2010年,新圩嫂子合唱團參加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首次登上世界舞臺,憑借3首演繹閩南人生活點滴的閩南語原創歌曲,喜獲世界合唱比賽民謠組銀獎。瑞典指揮家、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組委會藝術總監榮額仁說,這是他第一次在世界級比賽中聽到閩南語歌曲,十分驚奇,她們的表演富有特色,又顯得輕松自如,非常了不起。
這個國內第一個閩南語原生態鄉村女子合唱團誕生于2009年,那時從新圩鎮各村挑選出的農村婦女,平均年齡35歲,有種田的、炸油條的,還有從事搓麻繩等活計的手工勞動者,大伙之前大多沒有接觸過音樂,也基本不識樂譜。
而如今,從鎮村民文化服務中心的活動室里飄出的美妙歌聲,帶給了村民們極大的享受。在“錘煉”中,新圩“嫂子合唱團”隊員們也明顯感覺到了變化:視野開闊了,交際圈子廣了,生活也充實了。陳敏治說:“真的很感謝合唱團這個平臺,要不然我可能一輩子就只是炸油條了。現在村子里打麻將賭博少了,歡聲笑語多了。”
山里娃娃走出去摘金奪銀
從教室里飄出歡快的豎笛聲,飄向了田間地頭,在群山環繞的村子里蕩漾著。但是起初,古宅小學開辦豎笛樂器班,孩子們初學,吹出的曲子不著調,讓很多孩子的家長不理解,不讓孩子們學習。
考慮到自身是只有180人的農村小學校,又沒有專職音樂老師,古宅小學無奈下選擇了一吹就響、一學就會、價格便宜、養護方便的閩南特有的民間樂器——豎笛。學校找來了廈門文化館的老師“指點”,將取材于農村生活的閩南童謠改編為豎笛的演奏曲目,只為更好地展現孩子們的童真曼妙。
一年后,首次登臺亮相廈門市首屆農民藝術節系列活動頒獎晚會,孩子們一鳴驚人。憑借《草蜢弄雞公》,古宅小學豎笛演奏隊登上了“魅力校園”第七屆全國校園文藝匯演暨第十二屆校園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從114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文藝匯演金獎。“獲獎回村時,村民們在道路兩旁放禮花慶祝,歡迎的人群從村口一直排到校門口。”黃建社校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因為古宅小學的出色表現,有了村民口口相傳的一段佳話:古宅村人口不多,小學學生才一百多人,但是其民族音樂特色搞得很好,培養了許多特長生。現在有幾十名學生會吹豎笛、葫蘆絲,表演、演奏閩南童謠,得了許多獎。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