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迎春”是一臺有年味兒的晚會
小香玉演唱《河南人》 孟祥寧 攝
舞蹈《西子荷風》 單 鳴 攝
蔡國慶、蔡明演唱《生活多美好》 孟祥寧 攝
兒時在家鄉,過年愛看社火,但我們村子小,沒有演社火的人才和攤子,我們幾個娃娃便結伙到大的村莊去看,縱然是路上有很厚的雪,我們還是要去的。現在想起來,那是一種精神需求,人的本能是需要藝術的,人的本能是需要快樂的,而走村串巷看社火,就是完成這種需求。
后來到了城里,沒有了這些,便感到城里沒有年味兒。
再后來有了春晚,彌補了這一缺失,讓人們欣賞到藝術,得到快樂。漸漸地,看春晚,成了城鄉百姓的習慣,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人們對春晚的要求,越來越高,不滿之聲,不絕于耳。看春晚的興趣漸漸地就淡了,人們開始改向其它娛樂,或者把電視開在那里,把春晚當成背景,人們打牌、談天、吃茶、斗酒。
但我還是春晚的忠實觀眾,這幾年幾乎每每看完,都忍不住罵幾聲,然后寫博客放到網上。但今年的春晚,我看了一半就睡了,我也沒有罵,我已經懶得罵了。
然而,今年中國文聯舉辦的“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3春節大聯歡”,我是從頭到尾看完的,看完了還意猶未盡,看到了字幕。
現在靜下心來想,吸引我看的,也許是因為有河南板塊,也許是我們文聯系統辦的,有親情在里邊,但是,如果不好,我也不會坐到最后,看到字幕。
我想說,這是一臺有年味兒的晚會。
晚會多是一家人在一起看的,有老有少,需要傳達一種精氣神十足的氣氛,讓老年人看了長精神,年輕人看了過癮,中年人看了提氣。這臺晚會恰恰符合了人們的過節需求,老一代藝術家,有92歲高齡的豫劇藝術家馬金鳳,有鶴發童顏的秦怡,年長者在電視機前看到他們年輕時的偶像,而這些偶像在電視機上給他們拜年,能不滿足嗎?而年輕人看到少林寺少年武僧呼嘯而出,刀槍劍戟虎虎生風,渾身的筋骨似乎都有了勁兒。老少都高興了,家里的中年人才能安逸地欣賞他們所喜歡的節目,比如他們心中的當紅明星,他們常常關注的播報天下大事的主持人,他們平時所閱讀的文學作品的作者,他們所喜愛的書法和繪畫作品的作者,這些他們夢寐以求想見一面的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都見到了,沉醉感油然而生。
“百花迎春”得天獨厚的條件,是這臺晚會不同于所有晚會,因為這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辦的,文聯就是作家和藝術家的家,所以,家里一招呼,不管平時多大的腕兒,多大的大家,都踴躍參加。比如,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微笑著和張賢亮等作家在晚會上談文學,談祝福。比如2012年登上太空的劉洋,在晚會現場,接受了唐國強贈送的書法“中原牡丹”。還有2012電影巨獻《1942》的編劇劉震云,當他接受采訪時,屏幕上出現了張國立在《1942》中的劇照,那凍結的胡須上的冰霜,那饑餓失神的面孔,不禁讓我潸然淚下。在這臺晚會上,我看到了2012年最閃光的幾顆星。
“百花迎春”還有一個重要的亮點,就是突出了各地的民俗和風情,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坐在家里,就看到了西子荷風舞,塞上馬蘭香,井岡映山紅,中原牡丹香。有地域特色突出的歌、有原汁原味的民俗舞、有風味獨具的地方戲,讓出生和生長在不同地域的人,得到了不同的享受。我的一個戰友從廣州打來電話,說他今年想回老家河南,沒能回成,在“百花迎春”上看到了河南板塊,就跟回了家一樣。
中國文聯凝聚著一大批作家藝術家,能否提升形象,增強號召力,為全國人民服好務,關鍵在于找到一個能撥動大家心弦的點。
而“百花迎春”晚會,就是這個點。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