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以票房論成敗
由徐崢導演并聯合王寶強、黃渤主演的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自從上映以來就不斷刷新國產電影的各種票房紀錄,在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的同時,也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話題。一時間,業界刮起了一股“泰囧旋風”,娛樂新聞中不時傳出某地某公司要拍《某囧》的消息,很多專家學者開始以《泰囧》為范本總結電影藝術創作的各種成功經驗,有人甚至從這個票房奇跡中看到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走向……諸多舉動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仿佛一部在商業上獲得成功的電影,在藝術水準和審美品位上也毋庸置疑地成為了經典之作。
電影不能唯以票房論成敗。電影產業作為高風險產業,其票房必然是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它并不能作為定義電影成功的唯一標準。英國劍橋大學講師阿萊格爾·哈迪達曾指出,目前電影業以短期票房收入評判電影是否成功的做法過于片面。在注重成本和收益比例的同時,電影的藝術價值、社會影響等遠期收益應該得到業界更多的重視。
其實,影響電影票房的因素有很多。出色的娛樂品質只是其中之一,還有電影上映檔期、宣傳力度、觀眾觀影需求等等,都會影響一部影片的最終票房。以《畫皮II》為例,除了影片精美的3D效果、參演明星的號召力和龐大的宣傳力度以外,暑期檔觀眾觀影需求急劇上升也是影響其取得票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以《泰囧》為例,同檔期的影片《一九四二》、《大上海》、《血滴子》等多以悲苦壓抑為主題,在賀歲檔期觀眾慣常期待的喜劇作品卻大面積缺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電影市場短期內對于“快樂”的饑渴狀態,造就了《泰囧》的天時地利人和,從而為其票房大賣助了一臂之力。
從藝術角度衡量,《泰囧》只能算是一部“爆米花電影”。這樣一部電影在賀歲檔期異軍突起,或多或少體現了國產電影所存在的問題。首先,雖然目前國產電影產量很大,但質量參差不齊,真正意義上的優質國產片源仍不充足,無法滿足各種檔期觀眾不同的觀影需求,也不能給觀眾提供更多的理性選擇空間。其次,仍有很大一部分觀眾的欣賞水平有待提高。雖然“爆米花電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觀眾的娛樂心態也無可厚非,但這不應該成為中國電影藝術創作的主流。
觀眾圖的是熱鬧好看,院線要的是經濟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創作出有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的作品,確實讓電影人有點帶著腳鐐跳舞的感覺。既要堅守住中國電影市場的既得份額,又要以犧牲和勇氣承擔起引導、培養、提升觀眾審美情趣的任務,國產影片的發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發展,實現電影市場的成熟和觀眾群體的成熟同步互動的,電影人拍攝出有思想水平和藝術水準、并各具藝術特色的好作品,觀眾懂得欣賞這種融視聽享受和精神力量于一體的好作品,輿論才能走出把票房作為成功唯一標準的誤區,市場才會帶來更加有含金量的票房收入。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