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開設書法課 師資匱乏期待書法家志愿者
“全國中小學生都上書法課了,那該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兩年前中國書協副主席蘇士澍的話言猶在耳,如今這個愿景已經成為現實——2月7日,教育部網站發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從2013年春開始,書法課成為小學的必修課,普通高中可開設書法選修課,書法教育全面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這是2002年出臺《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2011年下發《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后,教育部關于中小學生書法教育的綱領性文獻。
《綱要》明確了中小學書法學習的要求,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綱要》還明確了《多寶塔碑》《妙嚴寺記》《雁塔圣教序》等臨摹范本,以及《蘭亭序》(“神龍本”)《祭侄文稿》《乙瑛碑》和魯迅、毛澤東、郭沫若、啟功等近現代書法大家的欣賞范本。
當今社會數碼文化、快餐文化之風甚熾,大多數文字工作已由電腦替代了筆墨;數字技術的普及,使人們對寫字越來越不關注,書法教育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書法藝術教育近年來被忽視。中小學生基本不會用毛筆,孩子們的字越寫越難看,社會各界曾多次呼吁學校設書法課,加強漢字書寫規范。”連續多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書法教育提案的蘇士澍說。
對此,中國書協副主席申萬勝認為,小學書法教育不僅是寫字,更要有內容。書寫優秀的詩詞歌賦、名人名言,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國人的根在漢字里,如果青少年不懂得、不熱愛漢字,中國的未來令人擔憂。”蘇士澍表示。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趙長青認為,《綱要》足以令書法界歡欣鼓舞,中國書協近年來也關注到青少年書法教育的重要性,連續舉辦了5屆全國中小學生書法節,“我們還和中央電視臺網絡電視臺合作,在春節前播出公益廣告‘從小寫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中國書壇名家歐陽中石、李鐸、劉藝都參與了拍攝,取得了強烈反響。”在書法家們看來,寫字教育規范化、書法教育普及化,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大好事;漢字書寫不是書法家的個人愛好,不是一堂玩玩墨汁的課,而是事關中華民族未來的大事。
但是,要開設書法必修課還面臨多個難題,首當其沖的是師資。自教育部2011年提倡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程以來,一年多的時間內,書法界就發現師資不足的問題十分明顯。多年從事書法教育工作的北京書協副主席楊廣馨介紹,國內大部分中小學校都很少有專業的書法師資隊伍,很多學校的書法課,都是由美術老師或語文老師兼任的。由于不少教師缺乏專業和系統的書法知識,學生能否從中學習到書法知識、提高書寫水平,都要畫一個問號。“老師的缺口比較大,以前還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北師大、首師大的老師留在小學任教,現今大部分老師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他們對書法技巧、碑帖鑒賞、書史書論并不太了解。”
不少書法家認為,要使《綱要》發揮最大的實際作用,師資是業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據趙長青介紹,中國書協計劃在培養師資方面多做努力,“2012年,我們和河北省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招收80人的‘書法專業師資班’,這個大專班為全國26所蘭亭學校培養師資力量;今年我們還打算再進行這樣的短訓班。”他表示,今后中國書協將繼續加大力度,全面動員全國的書法家,成為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校外輔導員和志愿者。針對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也倡導了幫扶培養中小學書法教師的“蒲公英計劃”,從2013年開始連續3年,拿出100萬元,面向全國100位中小學教師授課100天,希冀提升全國中小學特別是貧困和邊疆地區書法教師的素養。而在楊廣馨看來,解決師資問題,僅靠短期的培訓還不行,“各地教育教研部門應該承擔培訓責任、制定培訓計劃,請書法家來參與開課,為老師們講解書史、鑒賞和技術;各地的師范院校,也應該舉辦各類長期的學歷班,通過長效機制,逐步培養師資梯隊。”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