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主題、比拼明星、環球采風、網絡親民 新年春晚,各有各的花樣
剛過而立之年的春晚,如今早已不是央視的專利。眾多地方衛視拼明星、重特色、搶人氣,在春晚的競爭中不斷發力。如果說前些年地方衛視的春晚相較央視春晚還只是“奮起直追”的話,今年儼然已有“并駕齊驅”之勢。同時,隨著網絡文化的壯大,網絡春晚也愈顯聲色,為觀眾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懷舊+明星
競爭同質化中呈現一定差異
蛇年春晚中,各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懷舊主題:北京衛視請來了劉歡、田震、孫悅等“老將”;廣東衛視幾乎將上世紀90年代早期領銜嶺南音樂的流行歌手“一網打盡”;東方衛視促成陳佩斯、朱時茂這對老搭檔13年來的首次合作;江蘇衛視呈現了《新白娘子傳奇》3位主角20年后的重聚,F4的集體亮相更是引發眾多80后的青春緬懷。
除了懷舊,各臺春晚還比拼明星的數量與人氣,而錄播制作模式也使明星們“分身有術”,不少明星重復出鏡、到處露臉。而央視春晚的“御用笑星”們也紛紛“下基層”,趙本山、潘長江、馮鞏等人都在各地方衛視登場。熟面孔扎堆,節目雷同,讓觀眾直呼“味同嚼蠟”,甚至被評為“蛇尖上的浪費”。
不過,即使同是走懷舊路線、比拼明星,部分春晚也呈現一定的差異。如東方衛視邀請的大都是影視明星,而廣東衛視則集中在流行音樂界,以滿足特定的觀眾群體。
此外,湖北、貴州等衛視干脆退出了全國收視率之爭,在春晚中突顯地方特色,以鄉音鄉俗、民族風情吸引本地觀眾。
洋氣+親民
環球春晚與網絡春晚辦出特色
在眾多春晚中,北京電視臺獨創的環球春晚成為一個亮點。環球春晚自2010年開始舉辦,中外明星同臺,將春晚打造成了一個“世界文化之窗”。
今年的環球春晚以“世界城市、匯聚夢想”為主題,集萃了世界五大洲的文藝經典,共有14個國家的演員參與演出,帶來了歌舞、器樂、雜技、啞劇等節目。其中,澳大利亞、法國、以色列等國大使還親自登臺,推介本國優秀的藝術家和非遺類藝術精品。
由于上演的多為國際經典曲目、劇目,環球春晚呈現高雅的藝術格調,不同于傳統春晚熱鬧、喜慶的主打風格,讓不少觀眾直呼“洋氣”。晚會在節目編排上也多為中西混搭,體現跨文化交流特質。
除了明星演出,環球春晚還邀請了4對國際家庭登臺。通過這些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身份職業各異的家庭成員,觀眾可以感受到民族融合、價值認同、情感相通的理想。
網絡春晚也真正打出了特色牌,在節目內容上突出了受眾年輕化、親民、原創多幾大特點;在節目形式上,也較多采用了視頻錄制、觀演互動這類適于網絡的模式。在央視以“我愛中國的N個理由”為主題的網絡春晚中,共有300多位明星及200多位草根參演,草根比例大大高于電視春晚。
此外,由全國5000多個社區參與、自編自導的第二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更體現了網絡春晚的草根親民性。
(編輯:偉偉)
· | 春晚挨“罵”的背后 |
· | 春晚少了是件好事 |
· | 文化部春晚等三大晚會確定停辦 |
· | 春晚正式聯排前“不關門” 全力挖掘優質作品 |
· | 春晚“老伙計”緣何成“老大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