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鄉土 美麗記憶
標題書法:蘇顯龍
湖南長沙沙坪村
溫婉湘繡傳古韻
顏 珂 袁雨田
長沙市開福區撈刀河鎮沙坪村,是湘繡的集散地,其銷售量至今仍占全國湘繡產品總額的七成。老街入口處,“中國湘繡之鄉”的巨大牌坊,展示著村里人最為自豪的“文化名片”。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間刺繡,后來又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等繡系的優點,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是人們對湘繡的贊譽。湘繡歷史已經超過2000年,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1972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水平。到清光緒末年,刺繡已遍及湖南廣大城鄉,尤其在長沙周邊農村地區,是家家戶戶的副業。史料記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績者少。”其中,尤以沙坪為盛。
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于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
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茍。
湘繡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70多種針法和100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
金球湘繡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黃迪,正為節后就要交貨的幾筆訂單操心,“這會兒正是湘繡銷售的旺季,銷售量比平時至少要增長百分之十幾,工人們都得加班加點趕工。”
“母友相傳,鄰親相授”,是沙坪人記憶中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在沙坪人黃妤的記憶中,她就是在刺繡的繃子下長大的。
“我七八歲就能拿繡針繡花了。”14歲那年,黃妤完成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件作品,“繡了一件衣花,一個德國人訂的貨,賣了1塊8毛錢,特別有成就感。”
高中畢業后的黃妤,進了長沙市湘繡廠,月工資18元。“我的技術就只值這個價嗎?”1988年,黃妤辭去工作,下海辦廠。
上世紀80年代,同黃妤抱有同樣想法的一批從業者,掀起了湘繡的創業潮。讓這項傳承千年的技法開始走向市場、發揚光大。
沙坪老街,各大湘繡店面鱗次櫛比,稍稍懂行的游客都知曉,要買湘繡,必到沙坪。去年,沙坪的湘繡企業增加到54家,銷售額達到3.8億元。有了產業支撐,沙坪人在硬件設施上下起了功夫。
沙坪文化廣場于2010年10月建成,集湘繡博物館、湘繡大師樓、湘繡藝術館于一體。走進湘繡博物館,就仿佛邁入湘繡藝術的歷史長河,件件技藝精巧的展品,展示著湘繡的獨特魅力。全長1.3公里的沙坪新街,也即將動工,建成后將呈現綠水、楊柳、商鋪交織在一起的怡人景色。
信息服務臺
產品類型:包括花鳥花卉、山水風景、動物走獸、人物肖像、日用品、雙面繡、雙面異繡等系列產品。
用途:室內裝點,饋贈賓朋,個人收藏。
購買方式:長沙市五一路湘繡銷售較為集中,感興趣者也可以到沙坪的各大湘繡公司總部親自挑選。
交通方式:可在長沙市內乘坐129路公交車,直達沙坪。在長沙汽車北站,也有多趟途經沙坪的中巴車。
配套服務:沙坪文化廣場設有專門的游客接待中心。
河北蔚縣南張莊村
窗花剪出絢麗年
記者 楊 柳
眼下,又到了忙年的時候,南張莊村的剪紙藝人又開始為家家戶戶能貼上喜慶的窗花忙碌著。
南張莊村,是蔚縣剪紙的發源地,這個不足千人的小村莊,把剪紙產業做得紅紅火火。
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于清朝道光年間。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農民藝術家之手,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等,這些作品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璀璨,渾厚中有細膩,纖巧里顯純樸,貼在紙窗上,透過戶外陽光的照射,五彩繽紛,特別鮮靈活脫。
走進一間剪紙作坊,剪紙藝人小瑛正端坐在桌前,手里緊握一把小刻刀,在一摞白紙上點點戳戳。她的身后,掛滿了各式各樣色彩絢麗、造型生動的剪紙作品。
小瑛說,蔚縣剪紙在當地俗稱“窗花”,是全國唯一一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成熟階段的點彩剪紙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并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她手底下,一張一尺見方的白紙上,兩條張牙舞爪的龍盤旋在“福”字周圍,龍身上的鱗紋非常精致,鏤空部分更是細膩無比。
“剪紙工藝有六道工序,”小瑛說,“首先是起稿畫樣,繪制出清晰的墨線稿。”她邊說邊認真地指著畫樣。
“然后用刻刀對畫稿進行刻制,接著是熏樣,把樣稿的形狀完整清晰地熏印到紙面上,作為刻制時的樣模;然后是訂紙悶壓,把熏樣訂在由幾十張宣紙訂成的宣紙版上以便刻制。”
“接下來是二刻制,用刀具刻制剪紙,刻制時姿勢、握刀和用刀都有嚴格要求,刻出的圖案不能留毛邊,不能斷一根線。”
“最后是著色,俗話說蔚縣剪紙,三分刻、七分染。染色前先要在紙邊上試色,順序是由淺到深、先暖色后冷色、先上面積大的后配其他色、寬處重染細處輕染,色與色之間配搭合適,待晾干后再染第二種顏色。完成這些就可以分揀裝裱了。”
小瑛把完成好的剪紙貼在窗戶紙上,窗花栩栩如生,顯得分外玲瓏,別具歡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南張莊村村民說,已故“剪紙王”王老賞,是蔚縣剪紙開宗立派的人物,王老賞出現在蔚縣窗花由草創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對原有剪紙的造型、刀法都做了創造性的改革,而且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色彩體系,在繼承前輩藝人經驗與成果的基礎上,對他人的作品進行再創作,使之更臻于完美。
近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發展,蔚縣剪紙也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蔚縣的民間藝術家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剪紙品種,例如表現現代生活的旅游風景、舞蹈雜技等,使剪紙的題材更加豐富。
目前,被稱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的蔚縣,16個鄉鎮96個行政村分布有剪紙藝人,形成了28個剪紙專業村,其中剪紙專業戶1100戶、從業人員3.6萬余人,年生產剪紙600多萬套,已暢銷美、日、德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蔚縣剪紙內容涉及花鳥魚蟲、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劇臉譜、古裝仕女、名勝古跡、重大節慶等八大類6000多個品種,剪紙產業引領蔚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2012年全縣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6.4億元,占GDP的6.9%,成為全縣新的支柱性產業。
信息服務臺
美好寓意:剪紙是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深受人們喜愛,因大多貼在窗戶上,一般被稱為“窗花”。窗花不僅美化生活環境,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而且寄托著對生活理想的追求與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壽年豐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現最多的主題,體現了窗花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內涵。窗花的張貼,一般在掃塵之后進行。
購買方式:“中國剪紙一條街”,位于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南關三中對面,在蔚縣古城和新城交接處。百余米長的街上,分布著“全國剪紙精品展”館、“蔚縣剪紙展覽”以及16個“蔚縣剪紙個體商戶”門店。春節期間,“剪紙一條街”的商戶照常營業。
交通方式:目前,前往蔚縣的主要交通方式為長途汽車、火車。
北京、石家莊等周邊省會城市沒有直達火車到蔚縣,離蔚縣最近的大火車站為張家口站,距蔚縣140多公里。
乘坐長途客車,可到北京六里橋長途客運站或北京祁家豁子北郊長途汽車站乘坐直達蔚縣的長途客車。
在蔚縣旅行,由于交通不便,需要包車前往城區以外的各個旅游景點。南張莊村位于蔚縣縣城南,可以直接打車前往。
特色服務:體驗剪紙,只需向剪紙作坊或老藝人要求一下,即可在他們的指導下動手剪個喜歡的造型,這項體驗是免費的。
山西黎城北桂花村
布藝一絕黎侯虎
記者 冀 業
“目光射日斑尾搖,逞世楊風步若貓。不住深山蹲炕角,寧家護院驅魅魈。”從1998年黎侯虎登上戊寅年生肖郵票,到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只有近3000年歷史的布藝虎已蜚聲海外。
黎侯虎發源之地在哪里?
從長治市到黎城縣,高速公路驅車只需20分鐘。在黎城縣黎侯鎮,記者了解到,當地鄉鎮村社,家家戶戶的中老年婦女幾乎都會縫制布老虎,但黎侯虎工藝傳承在當地最具規模的,當屬黎侯鎮北桂花村。
這座典型的太行山黃土旱塬小山村,大雪過后在太陽的照耀下晶瑩而溫暖,村里一排排的土窯石窯,一垛垛的玉米谷粱,古樸自然的鄉村風貌讓人心情歸于寧靜。
黎侯虎緣何誕生此地?作為黎侯虎研究專家的縣文化局局長王蘇陵頗有研究。
“商周時期,古黎國的都城就在黎城,黎國的圖騰就是老虎。《尚書》中記載了‘西伯戡黎’的戰事,即周文王在伐商以前攻打黎國并滅黎。當時周文王親征黎國一月有余,久攻不下,進退兩難之時謀士獻計,認為不能得勝,皆因黎國獲上天賜予一玉石虎,此虎靈氣甚高,遇火不焚、遇水不化,庇佑一方平安,百姓不受侵害。后周文王挑選武藝高強的士兵扮作百姓混入黎國竊回此虎。果然數日后即攻克黎國,殺戮之慘,雞犬不留,黎國君亦流亡于別國。”
王蘇陵繪聲繪色地說著歷史故事,“滅黎后,周文王與獻計謀士相繼去世,民間傳說周文王違背天意殘殺眾多黎民百姓乃遭天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聽此傳聞寢食難安,經朝議決定將盜來的玉石虎忍痛歸還黎國,并將流亡君臣請回,封為黎侯,改黎國為黎侯國。后世黎侯國百姓為緬懷國君,紛紛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種老虎,取名黎侯虎,此傳統延綿2000余年。”
2006年,黎城縣西周古墓考古挖掘時,此玉石虎得以重見天日。
2000多年來,黎侯人對虎的喜愛有增無減,老虎的造型也逐漸定型,從兇悍威嚴的形象演變為今天憨態可掬的吉祥外表,當地“母教女紅”的傳統也日漸興盛,黎侯女孩從開始學做針線活到出嫁之前,縫制黎侯虎是其學習的一項主要技能,鄉間還經常展開競賽。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城縣有兩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侯虎傳人,在北桂花村,記者見到了其中一位,李小梅。
得見之前,還以為她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跨進李家院子,才知是一位70后的年輕“巧手”。
“黎侯虎在外人看是精美的工藝品,但在山西,卻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李小梅介紹,從明清至今,無論豪門富戶還是貧寒之家,婚禮嫁娶、開業喬遷,黎侯虎都是必備禮品,當地方言“虎”、“福”諧音,目前公認有鎮宅祛邪、賜福增壽、安家生財三大民俗功效。
“黎侯虎還有另一個名頭,就是‘嬰兒看護之寶’,陪伴嬰兒成長。”李小梅說,當地百姓生育小孩之后,特別是小孩出生“望滿月”、百日,孩子的姥姥要親手縫制一個黎侯虎放到嬰兒懷中,祝福外孫從小有虎氣、長大有膽識,親戚間也會相互贈送,此風俗已深深根植于當地民間生活,“并不是屬虎的寶寶才送布老虎,而是嬰孩之家都送。”
李小梅邊介紹,邊拿起一只布老虎半成品給記者演示,“一把剪刀、一根尺子、一枚銀針、一條絲線、一塊布料、一雙巧手,才能有一個漂亮的布老虎。”李小梅介紹,目前流行的制作工藝,一只黎侯虎的成型大約需要選料、畫樣、裁剪、填裝、縫合、制眼、縫尾、制花紋、粘貼等多道工序,“一個熟練的巧婦,做一只黎侯虎最快也得兩天。”
由于手工工藝的要求,黎侯虎產量一直受限,如何發展成文化產業,讓這項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一直是李小梅心頭的掛念。“我家的院子被省里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我和父母成立了紅石民間工藝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加農戶’的性質,這樣既能讓農民增收,也能讓更多的人學會做黎侯虎。”
“做多少都不夠賣,現在我們已經銷售到韓國、日本了,最近還開了網店。”李小梅的父親李有奇介紹,以小梅為傳承人,已經培訓全縣農村婦女5000余人,制作隊伍遍布全縣200多個行政村,2012年做了80萬只,“熟練的老姐妹一年能增收2萬元,發了老虎財。”
“現在我最愁的是,能不能在工藝和外觀上創新,把古樸的形式與現代的特色結合起來,讓更多人喜歡黎侯虎,讓大家都得到黎侯虎的祝福庇佑。”李小梅說。
信息服務臺
吉祥象征:“虎”、“福”諧音,紅黃二色代表喜慶,虎鼻為一片倒立樹葉,蹄足端處飾以篆書體“心”字形象,民間寓意賜福、增壽、鎮宅、祛邪、生財。
贈送用途:小孩滿月、百日贈送放置床邊,有嬰兒保護神之意;商戶開業贈送,表示預祝財源廣進;婚禮嫁娶贈送情侶虎(公母一對),寓意守護家庭愛情;喬遷搬家贈送,用以鎮宅賜福;老人過生日賀壽贈送,表示增壽之意。
購買方式:山西省文化廳確定“黎城紅石民間工藝公司”為黎侯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該公司產品均由黎侯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監制或親制。
交通方式:乘飛機、火車抵長治后,長治客運中心班車到黎城縣約30分鐘;自駕游G22青蘭高速黎城收費站下,縣城西南2公里為北桂花村。
推薦景點:黎侯虎博物館,位于黎城縣飛翔廣場,是一所以3000年“黎侯虎”文化發展為脈絡主題的民俗展覽館,館內藏品以歷代布老虎為主,兼顧當地根雕、剪紙等民俗實物。
其他特產:柿子、核桃、花椒、紅棗為黎城四寶,其中黎城柿餅最為著名。
江西景德鎮三寶村
千年難忘青花瓷
記者 任江華
“景德鎮有個‘世外陶源’——三寶國際陶藝村,開創著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先河,是中國陶瓷文化國際交流的窗口和名片。”
行走在景德鎮,市民與業界人士如是說。
陶藝村位于景德鎮市區東南,約10公里。
瓷器,是我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中國聞名于世界,瓷器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陶瓷業至宋代得到蓬勃發展,并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品種日趨豐富。
元朝建立后,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興起。明朝時期,景德鎮的陶瓷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陶藝村門口,一件標志性的作品赫然映入眼簾——千年陶藝墻。院子里有幾百塊紅磚搭成的照壁,那是來此創作交流的國內外陶藝家的作品。
天然的小溪,貫穿著陶藝村的工作區和生活區,柴窯、電窯以及西方盛行的樂燒窯和鹽燒窯應有盡有,有陶瓷創作、制胚、繪畫、燒制的場所。
這里還有三寶國際陶藝博物館,收藏了英、美、法、日、韓、澳等國家和地區的陶藝作品,約千余件。
陶藝村地上青石鋪路,間或有陶瓷碎片組成的圖案鑲嵌其中;木質房屋;石礅和房瓦上長滿青苔。一切古樸、寧靜。
1998年,陶藝家李見深買下這個叫“四家里”的幾幢農舍,恢復了中國傳統的陶瓷生產場景。每天,近10名工匠在這里用最原始的方法生產陶瓷和制陶工具。
經過10多年發展,這個占地16余畝、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的研修院不僅成為國際陶瓷藝術文化交流平臺,同時還成為當地一個旅游景點,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來此休閑度假。
2012年7月被江西省文化廳命名為: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博物館。
隨著慕名而來的外國朋友越來越多,2000年,三寶國際陶藝村正式對外開放。10多年來,先后接待了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陶藝家和各界專家、學者友人和重要機構人員數千人。
信息服務臺
作品推薦:1.一些個人原創作品,比如新官窯及新民窯系列,雕塑、青花釉里紅繪畫系列;2.國際陶藝家原創陶藝作品,包括陶藝、繪畫、雕塑、器皿等。
購買方式:認定李見深個人簽名; 認定景德鎮三寶陶藝研修院印章以及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博物館印章。
交通方式:1.景德鎮交通便利,飛機、火車和公路均可抵達,然后從景德鎮汽車總站搭乘35路公交車到終點站乘的士車(6公里)即到;2.每天早上7:30、下午2:30從人民廣場到三寶村政府有15路公交車往返。
景點推薦:景德鎮東郊從陶瓷學院老校區—景德鎮湖田古窯址及博物館—楊梅亭窯址—三寶寺—三寶陶藝村,沿路風光秀麗,山澗小路,世外桃源,有文化、有風景,極佳的旅游自駕線。
甘肅環縣官營村
皮影一唱年味濃
銀 燕 牟 健
天黑了,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木缽鎮官營村顯得頗為靜謐,村里小戲臺上,皮影戲演出開始啦:幕布上,兩個小人舞刀弄棒,正舞得精彩;幕布后,幾位藝人唱著道情。鑼鼓敲打出歡快的節奏,好不熱鬧。
據考證,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當時道教的武當派和佛教的少林派,為了反對蒙古族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漁鼓、簡板、木魚進入瓦肆游說,鼓動群眾反抗外族侵略,這漁鼓、簡板伴奏下的游說逐漸產生了早期的“道情”。
環縣道情皮影是“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物,歷經千年滄桑,形成了環縣獨特的道情皮影戲。以燈光下的“紙亮”為舞臺,四五人就可演出。戲劇中的人物布景、道具用優質牛皮精心刻制、著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鮮明。
上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贊譽;2006年,道情皮影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可羨你才學高,名登金榜;奉圣旨曹子建,七步成詩。”65歲的史呈林開唱了,渾厚、字正腔圓的唱腔充滿了飽潤感。小人兒搖了搖首,活靈活現。清脆的漁鼓,高亢的嗩吶、二胡合奏,一曲帶著濃郁的地方戲特色的《張彥觀畫》,風味十足。
官營村本是環縣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因為道情皮影戲以及史呈林而聲名鵲起。
1987年史呈林曾應邀出訪意大利,歷時50多天,先后在羅馬、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等13個城市演出24場,被國外友人稱為“東方魔術般的藝術”。“我7歲就跟著父親學皮影戲,唱的、耍的都一樣樣、一句句學,17歲就開始獨立演出,莊稼地旁邊、冬天結凍的糞堆上、學校的操場都是我的‘舞臺’。”史呈林老人說。
在官營村,皮影戲還是村里人過年時的好消遣。環縣宣傳部副部長張永鑫說,過去環縣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逢年過節或農閑看皮影戲,可以唱的道情皮影劇目有百余種,多為傳統戲曲。
一頭驢、兩口裝道具的箱子、三四個人,白天趕路、晚上演出,這便是皮影藝人最原始的生活狀態,被稱為“一驢馱”。一個人要分飾好幾個角色,而且要把每個人物的性情都表現出來。
“家住在花果山敖來國界,我是個天生就石產靈胎。”《三打白骨精》一直是史呈林的保留曲目。“以前,每到過年,我們拉著行李,在不同的村莊演出。皮影戲一唱起來,年味就濃了。”
“在環縣人家里,多多少少會有幾個皮影人。過年時,會做皮影人的還會拿出工具,一家人圍在一起做幾個,有時還會邊做邊唱上一段,這是屬于我們特有的年事。”史呈林樂呵呵地說。
作為道情皮影國家級的傳承人和民間大師,64歲的史呈林最愁的是無徒。“兒子覺得唱皮影戲沒前途,自己搞副業。我帶過八九個徒弟,后來都改了行。學皮影戲不是一年半載就學得來的,除了費時間,還得花心思,得講究一個‘悟’,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這個。”
目前,各地傳唱的道情皮影大多是“舊戲”。所謂“舊戲”,是指形成之初,由于當時文化教育水平很低,皮影戲的詞曲大多為口口相傳,并沒有被文字、樂譜記載下來,導致學的人難學、教的人難教。
當地政府也看到了道情皮影傳承遇到的困難,2001年環縣提出“開發小皮影、帶動大產業”的思路,現在全縣已有民間皮影戲班50家,皮影表演藝人280多名、皮影雕刻藝人200多名,刺繡藝人近萬人。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皮影藝術,史呈林說:“現在國家和地方對皮影戲越來越重視,喜歡的人多了起來,我希望喜歡皮影戲的人來跟我學,我要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信息服務臺
推薦景點:環縣皮影產業城展館,集中展示道情皮影的魅力。環縣是紅色革命發源地,境內有山城堡戰役遺址、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東老爺山紅軍長征紀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可供參觀。
交通方式:可從甘肅蘭州、寧夏銀川、陜西西安三大城市到達環縣,沿211國道南下10公里即達木缽鎮官營村。
從蘭州前往,可乘車經京藏高速轉211國道到達環縣;或坐飛機至慶陽機場,乘車沿202省道至慶陽市慶城縣,再沿211國道達環縣;
從銀川前往,可乘車沿銀西高速再轉211國道達環縣;
從西安前往,可乘車沿福銀高速轉青蘭高速至慶陽市,再經202省道轉211國道達環縣。
當地美食:羊羔肉、蕎剁面、燕麥柔柔等,都是極受歡迎的特色地方小吃。
天津楊柳青鎮
貼上年畫喜氣來
記者 朱 虹
出天津市區十幾公里,就是千年古鎮楊柳青。
楊柳青年畫,約產生于明代崇禎年間,是中國著名民間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
當時,有一名長于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
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2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
新年的津城,已經下過好幾場雪,染得南運河兩岸一片銀白。
“玉成號”畫社,是坐落河邊的一座三層躍層小樓,遠遠能看見外墻上張貼的兩張巨幅年畫風格的門神,門口高懸著馮驥才題寫的“古一張畫店”匾額。
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最大的“玉成號”畫社,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蘇。如今,這里的主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61歲的霍家第六代傳人霍慶友。霍慶友說,“古一張”是自己的藝名,“古”同“鼓”,天津話里活潑靈動的意思,“鼓”是楊柳青年畫的一大特點,民間素有“楊柳青年畫古一張,不知樂在哪一方”的說法。
走進“玉成號”畫社,滿屋子的半成品年畫五顏六色,喜慶撲面而來。
霍慶友告訴記者,楊柳青年畫的誕生要經過勾、刻、印、繪、裱等工序。勾,是指先在紙上用筆勾出輪廓,然后將勾出來的圖案刻在木板上,刻好的木版可以套印出年畫的雛形,這些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后,再以彩筆填繪,繪是手工彩繪,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霍慶友說,一幅年畫要先后上幾十種顏色,僅僅臉部就要上六七種,這也是楊柳青年畫活潑清新的原因。
如今,楊柳青的年畫作坊大概有50多家,“現在人們越來越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了,不少年輕人也開始喜歡這門手藝。”霍慶友說,年畫不僅是年貨,已經成為藝術品和收藏品了。
年畫的演進,唱足了興衰的詠嘆。改革開放之初,霍慶友找出藏在炕洞里的年畫版,決定重興“玉成號”。霍慶友自己刻版套印年畫,還在自家舉辦了年畫展,引得左鄰右舍都來看稀奇。
那時在很多人眼里,年畫就是魚和大娃娃(“蓮年有魚”),其實楊柳青年畫光畫版就有上萬種,所謂“丹青百幅千般景”。楊柳青木版年畫內容大致分為娃娃、仕女、民俗、戲曲、神像、宗教六種,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霍慶友打開畫社的一個房間,收藏的是他走街串巷搜羅來的木版,“如今都是寶貝了!”霍慶友說,制作木版,最好的材料是杜梨。現在伐多種少,杜梨越來越少,去年他花大力氣從薊縣山區移植了兩棵植在園中,如今在雪中亭亭玉立。
“楊柳青青河水黃,河流兩岸葦籬長”。霍慶友相信,年畫民俗就像這悠悠河水。
信息服務臺
購買方式:古一張畫店出品純手工楊柳青木板彩繪年畫,目前尚未通過網絡和直營店模式經營。
推薦作品:《蓮年有余》,“蓮”是“連”的諧音,年是“鯰”的諧音,“魚”是“余”的諧音,畫上娃娃體態豐腴,懷抱鯉魚、手拿蓮花,民間寓意生活富足、幸福如意,可用作節日饋贈、裝飾裝點、文化收藏等。共有六種尺寸,可做成畫框、卷軸等形式。
其他景點:古一張畫社也是楊柳青唯一年畫民間藝術展覽館,游客可以在這里領略楊柳青年畫的沿革、歷代楊柳青年畫珍品并體驗傳統年畫的全部制作過程。
古一張畫社緊鄰天津最大的明清建筑群楊柳青民俗大院,除國家AAAA級景區石家大院外,游客還可以游覽八大家的生活環境。附近還有國家AAAA級景區天津熱帶植物觀光園,國家AA級景區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陳列館等景點。
交通方式:自駕車可通過京津高速轉榮烏高速到達,乘坐火車可在天津站乘坐824路、便民9路,也可在市內其他地方乘坐175、津西1路、津西2路到達。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