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混搭形式新穎 春晚,在創新中前行
201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已然落幕。從1983年至今,央視春晚這個凝聚了十幾億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親情與鄉愁的符號,已經成為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但年年難辦年年辦,為滿足觀眾要求,近年來的央視春晚加大創新力度,在整體策劃、節目編排、舞臺設計等方面煞費苦心,晚會力求出新、出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剛剛落幕的蛇年春晚,雖然無法達到以前的轟動效應,但晚會堪稱完美,不少節目讓人驚艷,給億萬家庭帶來了節日的歡樂。
春晚舞臺越來越大
央視春晚是好歌的誕生地,晚會一結束,那些旋律優美的新歌便像長了翅膀似地飛遍大街小巷,成為年輕人最為喜愛的流行歌曲。春晚的“造星作用”也使一些藝人脫穎而出,確立了自己在文藝界的地位,因而“上春晚”一直是很多藝人的奮斗目標。春晚的舞臺也越來越大,帶給人的驚喜也越來越多。
1984年,央視春晚首次邀請了港臺歌星參演,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奚秀蘭的《阿里山姑娘》兩首歌,清新明快,很快風靡了大地神州。之后,汪明荃、羅文、劉德華、童安格、姜育恒、張惠妹、郭富城、謝霆鋒、周杰倫等當紅港臺藝人及美籍華人費翔相繼登上春晚,他們均成為當年春晚的最大亮點。30年來,共有120多位港臺演員為春晚帶來過近130個精彩節目。春晚就像一個神奇的橋梁,促進了內地與港澳臺的文化交流,更體現了中華兒女同根同心的難舍情懷。
2013年春晚,最大的亮點是宋祖英與世界流行歌壇天后席琳·迪翁合唱的《茉莉花》,席琳·迪翁也成為首位登上春晚的外國大腕。其實早在2009年,愛爾蘭國家舞蹈團的藝術家們就在春晚舞臺上表演了大名鼎鼎的踢踏舞《大河之舞》。去年,俄羅斯托迪斯舞蹈團在春晚表演了芭蕾《天鵝湖》。今年希臘著名鋼琴家雅尼也在春晚獻藝。他們的加盟的確令人耳目一新。對此2013年春晚總導演哈文說,春晚是全球華人的晚會,如果有一位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的歌手能來到春晚舞臺上,跟中國歌手一起唱一首中國的民歌,這對擴大春晚的影響很有意義。
跨界混搭形式新穎
“混搭”在春晚上并不算新鮮了,如1983年相聲演員姜昆和歌唱家李谷一合作的《劉海砍樵》,就已經有了混搭的意味。而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9年春晚,宋祖英與周杰倫的“串燒”《本草綱目》加《辣妹子》,被譽為“英倫”組合。今年席琳·迪翁加盟春晚,與宋祖英中西合璧唱響《茉莉花》;著名作曲和演奏家雅尼也與中國古箏演奏家常靜實現完美混搭;白麗莎、茹絲、吳孟天等孔子學院學員與李谷一一起唱響春晚代表曲目《難忘今宵》,均很成功。
中外混搭為春晚舞臺帶來諸多驚喜,中國演員的跨界組合,也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鋼琴演奏家李云迪混搭魔術師劉謙,最后的大變活人讓人驚喜連連。另一位鋼琴家郎朗則與芭蕾舞藝術家侯宏瀾搭檔上演《指尖與足尖》,喚起國人印象中“八音盒”的美麗記憶。“海豚公主”張靚穎與沙啞嗓音的楊坤共同演繹歌曲《一輩子朋友》,將兩種完全不同的演唱風格神奇“混搭”。此外,孫儷與李健演唱《風吹麥浪》、侃侃與李晨演唱《滴嗒》、曲婉婷與杜淳演唱《我的歌聲里》,這種影視、歌的混搭也很成功。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這種混搭新穎時尚,從實際效果來看,成功制造了吸引觀眾眼球的話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