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音樂,給我們插上了雙翼

      時間:2013年02月08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雕像

       

        馬勒《第一交響曲》CD

       

      格里格《培爾·金特組曲》CD

       

        古雷斯基《第三交響曲》CD

       

        俄羅斯指揮大師瓦萊里·捷爾吉耶夫

        天地之間的馬勒 

        30年前,馬勒在中國還是一個不為大眾熟知的名字。他的音樂更少有人詳悉。中國的樂隊似乎很少公開演奏他的交響樂,聽一位音樂界的朋友說,中國的指揮家們不了解馬勒,演奏馬勒的作品很難。上世紀80年代末,一個德國的指揮家來上海,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我去音樂廳聽了。馬勒的交響曲旋律陌生,但是氣象萬千,細膩處如細流涓涓,粗獷時又似地裂山崩,震撼人心。尤其是飄飛在樂隊上空的歌聲,猶如天上的精靈,時緊時緩地牽動著聽者的靈魂。以一個外行的耳朵聽來,馬勒和他早些時代的古典作曲家之間,似乎沒有深壑大谷,沒有本質的區別。

        當時音樂廳里有一段使我難忘的小插曲:坐在我右側的一位頗有名氣的老音樂家(姑且隱其名),在樂曲演奏到第三樂章時,竟然仰著腦袋睡著了,他在音樂的伴奏下鼾聲大作。此時,那位德國指揮家正在臺上指揮得滿頭大汗,馬勒的旋律在音樂廳里激蕩起伏,扣人心弦。而那位老音樂家的鼾聲也時起時落,成為交響曲中的不和諧音。礙于他的聲望,周圍的人都不好意思推醒他。不知道他是被音樂陶醉而入睡,還是因無法接受這樣的音樂,無動于衷而啟動了瞌睡的神經。永遠也沒有人知道。這時,我才體會到馬勒和中國人之間的距離。樂曲結束時,那位入睡的老音樂家是被掌聲驚醒的。他沒有欣賞如此精彩的音樂,我為他感到遺憾,而看他若無其事地和人們一起鼓掌的樣子,我也為他感到害羞。使我不解的是,馬勒為什么無法打動他?

        后來,我的唱片柜中也有了馬勒的幾部作品。聽得較多的是他的《第一交響曲》。開始時,我并沒有留意介紹這部交響曲的文字,只是以自己的感覺來理解它。在馬勒的《第一交響曲》中,我感受到了世界的遼闊,草原,森林,群山,海,人群,天空,所有遼闊的景象都在他的旋律中展現。馬勒的遼闊,不是虛張聲勢,沒有過于精致的鋪陳。就像在遙遠的地方傳來一陣牧笛,幽遠而單純,卻將草原的遼闊奇妙地鋪展在你的面前。也像在縹緲的云中飄來一陣微風,然而你卻能在風中感覺到暴雨將至,預感到在寧靜之后將有驚雷炸響。在不動聲色之中,蘊藏著雷霆萬鈞的力量。而當驚雷炸響時,你將不為之驚愕,只是由衷地感到振奮。

        《第一交響曲》另有一個標題:《泰坦》。泰坦是希臘神話中的神靈,是天神和地神之子,融和了天地萬靈的偉力和精華。馬勒把這樣的偉力和精華用他的音樂傳神地展現了出來。據說馬勒寫這部交響曲時,曾以德國浪漫派作家里希特的小說《泰坦》作為藍本。我沒有讀過里希特的小說,不知道他在小說里寫了一些什么。但在馬勒的音樂中,我產生了置身天地之間的感覺,天地博大,宇宙遼闊,而置身其間的人渺小如微塵。奇妙的是,渺小的人,卻能將浩瀚的天地包容于心間,并且擴散衍生成如此動聽的旋律。博大的宇宙可以淹沒一切,卻不能吞噬心靈,心靈比宇宙更豐富更博大,人類的音樂證明著這一點。

        我沒有機會聽馬勒的《大地之歌》。據說在這部交響曲中,他用中國的唐詩為歌詞,其中有李白的《悲歌行》、《采蓮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維的《送別》。我相信他的選擇不是隨意的,這些唐詩中,有對自然的贊美,更多的卻是人間真情的流露。唐詩使馬勒共鳴,正如同《第一交響曲》使我共鳴一樣,在天地之間,說著不同語言、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的人們,他們的心靈和感情是可以相通的。

        聽馬勒的作品時,有時感覺如坐船在波濤中漂游,一縷陽光從烏云中射下來,照在身上,使我忘記了身處瀚海的危險。這樣的漂游,會使人的意識模糊,這種模糊非常奇妙。一次,我竟然也在音樂中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馬勒的旋律和我的夢境合而為一。音樂結束,我也從夢中醒來。這時,便想起了那位在演奏馬勒作品的音樂會上酣然入夢的老音樂家。我想,以前認為他無法理解馬勒,大概是錯的。

        格里格的三重奏 

        前不久,在上海大劇院聽挪威的格里格三重奏音樂會。這是一個由三位演奏家組合成的室內樂隊,組建才十多年,以演奏格里格的作品聞名,曾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三位演奏家都是三十來歲,小提琴家索爾夫·西格蘭德,大提琴家是一位女性,艾倫·瑪格麗特·弗列斯約,鋼琴家維比昂·安維克。格里格是我喜歡的音樂家,他的作品中沒有庸俗和甜膩,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艱澀和故作激烈的慷慨。我喜歡他的明朗和寬廣,喜歡他的深沉和雄渾。他的鋼琴小品,在同類作品中最為動人,活潑和恬靜,潺緩和激越,竟能交融在同一曲子中,令聽者情緒跌宕,如臨仙境。他的作品能把人帶入北歐遼闊的平原和蒼莽幽深的大森林。

        格里格的這三位同胞向中國人展示的格里格,又將是何等模樣呢?格里格在歐洲的音樂家中是獨樹一幟的,他同德國和英法的作曲家們都不一樣,在他的音樂中,有挪威的聲音。他曾經為易卜生的戲劇配樂,組曲《培爾·金特》將他的名字和易卜生的名字連在一起,而他的音樂和易卜生的戲劇一樣,也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品。曾經有來自歐洲的作家這樣對我說:“沒有聽過格里格音樂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挪威。”說實話,像我這樣一個沒有去過挪威的中國人,對挪威的了解,也只是讀易卜生的戲劇,聽格里格的音樂。一個音樂家,能用心中的旋律傳達自己民族的聲音,塑造自己祖國的形象,實在是一種難得的殊榮。

        音樂會的第一首曲子,是格里格的三重奏《相當的行板》。優美舒緩的節奏,猶如秋風掠過樹林,起伏的林濤中閃爍著七彩斑斕的色澤,在被風撩動的陽光中,樹葉的色彩瞬息萬變,用言語難以描繪,只有天才的音樂大師,才能用音符將它們繪聲繪色地捕捉下來,淋漓盡致地漾動在你的耳畔,也呈現在你的眼前。小提琴,像一個活潑的孩子在樹林里奔跑;而大提琴像一位老人,以穩重而蹣跚的步伐緊隨著孩子;鋼琴呢,鋼琴是林中蜿蜒流淌的溪水,是在枝葉間穿梭游蕩的微風。三者交匯,便融合成森林寧靜美妙的氣息。格里格的后半生,是在森林中度過的,我在畫冊中看到過格里格的鄉間居室,那是木結構的小屋,依山傍水,能看見森林的四時色彩,能聽到隨風起伏的林濤,也能看到朝陽和旭日如何在天地間播撒變幻無窮的霞輝,當然,也能感受被雨淋濕的世界,欣賞被寒冷而柔軟的白雪覆蓋的山林。聽格里格的音樂,使我聯想起他的鄉居生活,在三重奏的旋律中,我仿佛看到他正站在那木屋門口,靜靜凝望著門前的山林,看到他興致勃勃地走在林間小路上,和孩子們一起聽鳥鳴,采蘑菇……

        聽格里格的音樂時,我突然想起英國的作家兼作曲家安·伯吉斯。作為作家和作曲家,他大概都不算最出色的,不過他寫過一篇文章,卻廣為流傳,那文章的題目是《旋律的奧秘》。文章大意為:作曲家創作的源頭從來無跡可尋,那些美妙動人的旋律究竟來自何方,誰也說不清楚,這是一個永遠也無法破譯的謎。讀這篇文章時,我就心存疑惑,伯吉斯先生如此看法,究竟是發自肺腑,還是作文的需要?他也許只是說出了一部分實情,有時候美妙的旋律從天而降,有如神助。作曲家可以把這稱為靈感,稱為上帝的賦予,不少人這樣說過。但如果愿意探根尋源的話,那旋律總是會有些出處的,它必定在作曲者心靈中萌動過,醞釀過,而最初的動因是什么?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答案。格里格一生都在民間采集民族的音樂語言,收集被很多人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民歌民謠,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聽得見這些來自挪威民間的鄉音。他也在神奇莫測的大自然中尋找音樂的源泉,他的音樂中,回旋著多少美妙的天籟。我不是作曲家,對有關旋律的問題沒有發言權,不過,聽格里格的作品時,我在心里又一次對伯吉斯先生的結論充滿懷疑。

        三重奏之后,是格里格的《F大調第一小提琴奏鳴曲》,這是小提琴和鋼琴的唱和。渾厚的大提琴退出,并沒有影響旋律的曲折和豐富。格里格寫過三部小提琴奏鳴曲,這是其中最激動人心的一部。對小提琴家西格蘭德來說,這樣的作品自然是爛熟于心,手中的琴弓如同出神入化的舞者,在四根銀弦上盡情蹦跳游弋。我無法用語言復述音樂,但是在小提琴和鋼琴起伏娓婉的交流中,我也依稀看到了挪威的山林和飛雪……

        柴可夫斯基的經典 

        終于有機會聽了全場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這是根據普希金的著名長詩改編的歌劇,作曲者是柴可夫斯基,由指揮大師瓦萊里·捷爾吉耶夫率領俄羅斯馬林斯基樂團在上海大劇院演出。這部歌劇,大概也只有像馬林斯基這樣的俄羅斯樂團才能演唱得原汁原味。

        柴可夫斯基把《葉甫蓋尼·奧涅金》譜寫成歌劇,是一個大膽的選擇。在俄國,普希金的作品是經典,誰也不敢隨便改動。只有柴可夫斯基這樣的作曲大師,才可能毫無愧色地將自己的名字和普希金連在一起。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個莊園里,柴可夫斯基創作了這部歌劇的大部分,俄羅斯美妙的大自然給了他激情和靈感。而完成這部歌劇,是在歌劇的發源地意大利。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問世,是俄羅斯音樂史中一個偉大的事件,柴可夫斯基關于歌劇創作的美學原則,在這部歌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馬林斯基劇院的樂團無可挑剔。捷爾吉耶夫像一個成竹在胸的船長,隨心所欲地指揮著他的航船在遼闊的洋面上行駛。普希金的長詩變成了音樂,在舞臺上流動,那些熟悉的人物,熟悉的詩句,被歌唱家們用詩人的母語唱出來,實在是妙不可言。

        達吉雅娜在臥室里給奧涅金寫信的那場戲,給我的印象深刻。在普希金的長詩中,這是最為著名的一段,少女達吉雅娜的真摯、清純和癡情,被普希金刻畫得細致入微。飾演達吉雅娜的女高音歌唱演員帕夫羅福斯卡婭并不漂亮,然而她的歌聲卻把達吉亞娜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雖只是一個人在舞臺上演唱,卻讓人看到了一個像春天花園一樣絢爛多姿的心靈世界。這樣的心靈世界,只有歌聲才能描繪。

        奧涅金和連斯基決斗的那場戲,也使人難忘。朋友間的誤解和一時的激憤,導致了非理智的沖突。友誼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決斗,兩位演員用他們的演唱很充分地展現了人物矛盾的心理。尤其是連斯基,在決斗前,對生命和愛情的留戀,對友誼的回憶,使他陷入難以言狀的矛盾和痛苦,那段回旋起伏的詠嘆調,是人世間最哀傷的聲音。決斗產生的悲劇,任何人也不愿意看到,然而悲劇還是無可避免地發生了。活下來的奧涅金決不會是勝者,他將終身受到良心的譴責。演奧涅金的萊福庫斯以深沉的男中音唱出了人物心中的波瀾。歌劇的結局被處理得很簡潔,已經成為公爵夫人的達吉雅娜拒絕了奧涅金的求愛,轉身離去,讓奧涅金一個人悵然留在舞臺上,留給觀眾無窮的回味。

        在長詩中,普希金塑造了一個很風趣的老人——達吉雅娜的乳娘。在歌劇中,這也是一個讓人難忘的人物。唱乳娘的歌唱家是一位天才的女中音,那純厚優美的嗓音,將一個善良幽默的老人演繹得活靈活現。記得在長詩中,奧涅金和達吉雅娜重逢時,達吉雅娜很傷感地告訴奧涅金,乳娘已經去世,她這樣對奧涅金說:“在那里,一個十字架,一片樹蔭,正覆蓋著我的乳娘……”歌劇中,乳娘聲音的消失也使人感到遺憾。在謝幕的時候,觀眾很自然地把長時間的掌聲和喝彩獻給她。

        謝幕前有一個小插曲。演員們正在臺上收拾布景時,大幕突然被拉開,演員們來不及臺躲避,這幾個演員,正是劇中的奧涅金、達吉雅娜和公爵。在大幕拉開的瞬間,他們愣了一下,但馬上站定不動,成為一組雕塑。達吉雅娜在舞臺左側,仿佛低頭沉思,奧涅金在舞臺右側,凝視著達吉雅娜,臉上帶著迷惘。兩人各靠著一根柱子,雖近在咫尺,卻遠隔天涯。而公爵在后面的一根柱子背后,露出半個身體,好像正在窺測著什么。這樣的造型,就像是導演事先的安排,使人對整個故事,對其中的人物關系,對奧涅金遭到達吉雅娜拒絕后的心情和未來的去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

        古雷斯基的哀歌 

        古雷斯基,波蘭音樂家,生于1933年。在中國,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古雷斯基這個名字,也沒有多少人聽過他的作品。這不奇怪,因為中國人很少有機會聽他的作品。不過,只要聽一聽他的《第三交響曲》,你就會記住他,而且很難忘記。

        這部交響曲由一群大提琴拉開序幕。大提琴們拉出低沉的旋律,由遠而近,深沉雄渾,像一條緩緩流動的河,雖然流速極慢,卻驚天動地,它的每一聲鳴響,都重重地扣動著人心,使你感到震驚: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是這樣流的!這是一條用血和淚水匯成的嗚咽的河,一條集聚著人類所有的悲傷和哀愁的河,一條痛苦的河……在這樣的河流邊上,你無法不停住自己的腳步,傾聽著那震撼靈魂的濤聲,你會情不自禁地發問:“為什么?為什么如此悲傷?為什么如此痛苦?它從哪里流過來?又要流向何方?”我閉上眼睛,幻想著那條悲傷的河,我的眼前,卻出現了一團黑灰色的濃煙,它們在陰云密布的天空中翻滾著,掙扎著,展現出慘絕人寰的景象……

        是的,我的想象中濃煙滾滾。在悲傷的旋律中,我看到一個瘦弱的孩子,他站在屋頂上,仰起滿頭金發的腦袋,默默遙望著遠方。遠方的地平線上,一縷黑灰色的濃煙裊裊升起,猶如一朵奇異的花,在陰沉的天空中開放、變幻。孩子凝視著天空中的濃煙,眼里噙著晶瑩的淚水。那個飄煙的地方,是奧斯維辛,是德國法西斯的集中營。每天,大量的猶太人在那里慘遭殺害,他們赤身裸體,一群一群地被押進毒氣室。那煙,是從焚尸爐的煙囪里飄出來的,這是猶太人的 冤魂,在天空中飄繞不散……半個世紀后,一個孩子把這些景象化成了音樂。這孩子,就是古雷斯基。

        古雷斯基的家鄉卡托維茨,距離奧斯維辛僅一箭之遙。德國法西斯當年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刻下永難磨滅的印記。成為作曲家之后,他終于有機會用音樂把當年的感受向世界作了傾訴。他的《第三交響曲》是對死難者的哀悼,對法西斯的控訴,也是對那段可怕的歷史的沉思。他的哀悼和控訴不是飄忽迷離的。這部交響曲有一個副題:哀歌。它的第二和第三樂章都是歌唱,歌詞是當年集中營里的囚犯寫在獄墻上的詩篇。這是一個母親寫給兒子的詩。兒子失蹤了,毫無疑問,他已經喪命于法西斯的屠刀。悲痛欲絕的母親,用顫抖的手在斑駁的獄墻上刻寫著:“即使我把昏花的老眼哭瞎,即使我苦澀的淚水流成另一條奧德河,他們也不會把生命還給我的兒子……他躺在墓穴里,而我不知他在何方……”這是人間最哀傷的心聲。她一遍又一遍責問:“你們這些殘忍的壞人,你們為什么殺害我的兒子?”悲憤的呼號撕扯著人心。她祈求“天國中最圣潔的圣母”保佑自己的兒子,祈求“上帝的鮮花處處綻放”,把幸福賜給天底下所有不幸的人。這是一個受難者在地獄里憧憬天堂,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她慢慢地唱著,透明清澈的歌聲在渾厚濁重的音樂中飛翔,就像一只小鳥,在濃煙翻滾的天空中尋尋覓覓。

        古雷斯基是一位很新潮的現代作曲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寫得極為“現代”。然而《第三交響曲》卻用了極古典的手法,其中的很多旋律仿佛是上一世紀的聲音。然而這樣的聲音卻同樣激蕩現代人的靈魂,使人回到那個可怕的年代,思考人類的歷史和命運。這部交響曲在西方首演時,曾引起轟動。我想,使人激動,也使人思考的音樂,是情感和智慧的匯合,這樣的音樂,必定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前不久,作曲家陳鋼來我家,我正好在聽古雷斯基的《第三交響曲》。陳鋼和我一起靜靜地聽著,不說一句話。幾天后,他打電話告訴我,他也買到了一張《第三交響曲》的激光唱片,回到家里又仔細聽了,“非常好,真沒想到,一個現代作曲家會寫出這樣的音樂。”陳鋼在電話里這樣對我說。

        (作者為著名散文家、上海作協副主席 趙麗宏(上海))


      (編輯:單鳴)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在线中文字幕播放|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 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一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无码高清在线| 午夜无码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在线 |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高清无码视频直接看|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最好看的2018中文在线观看|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中文字幕av高清有码| 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中文最新版地址在线| A最近中文在线| 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