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青少年怎樣感受春節?
青年學生對“哪些概念最能使您想起春節”的回答情況
青年學生對“您在春節一定要參加的活動”的回答情況
感受節日文化的元素的城鄉差異
城市與農村表達節日祝福的不同
又是一年春節到,搶票、返鄉、團聚成了許多人節前的關鍵詞。歡歡喜喜過大年,這是每個人的期盼,但對于大多數步入工作崗位、不少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80后”來說,過個年似乎并不輕松。記憶中,小時候過年是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平時絕對吃不到的美味佳肴、長輩們發給大大的紅包,還有跟著家人祭灶祭祖,貼春聯、鬧元宵……而如今,短短七天假期已難承載這么多沉甸甸的內容,年的休閑意味也因搶票的苦惱、旅途的勞頓而大打折扣。
過年累,年味寡,這是不少上班族的共識,但這些人畢竟還有關于春節的美好記憶,即使苦一點、累一點,人們也愿意千里迢迢往家趕。但對于當前大、中、小學在校學生而言,他們的物質生活及其了解世界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春節的記憶似乎也不如父母輩那么美好、深刻了。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課題“弘揚節日文化研究”的最終成果,《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現狀與對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調研實錄》揭示了青年學生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認知的一些新情況。享美食、放鞭炮、貼春聯、逛廟會……這些傳統的節日活動還能引起孩子們過節的興趣嗎?節日能留給他們多少美好的記憶?在他們眼中,哪些符號能夠代表春節?
調查顯示,在青年學生對春節意象的認同度方面,排名最前的四項是“春聯”、“鞭炮”、“紅包”、“春晚”。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這些活動具有很高的社會普及性,本身具有較大吸引力,因此成為青年學生參與最廣的節日符號與儀式,也成為他們認同度最高的春節意象;“廟會”、“生肖”和“門神”則或者因為缺乏社會普及性,或者因為吸引力較弱,青年學生參與度較低,獲得了比較低的認同度。在春節儀式的認同度方面,拜年以89.60%高居第一,而迎財神、祭灶神、逛廟會和敬祖先的認同度很低,依次分別是:21.20%、20.50%、14.90%和11.80%。
在回答“您認為傳統節日是否需要一定的符號與儀式來體現”時,有90.7%的青年學生認為“需要”或“非常需要”,但在深入到“您認為目前我們傳統節日的符號與儀式夠不夠鮮明”及“您覺得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對過節有什么意義”時,近一半的人對“當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是否鮮明”的問題采取了模棱兩可的回答:“一般”。同樣,有58.2%的青年學生認為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意義在于“增加過節的興致”與“用來更好地表達情感”,而認為其意義在于“加深對節日含義的理解”的占35.9%,顯示對節日符號與儀式的感性認知大于內涵認知。
調查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青年學生在傳統節日的傳承問題上對現代傳媒抱有很大信任。在回答“要想加強大家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了解,您認為誰的責任更大”時,認為“傳播媒體”的占到55%,認為“政府部門”應擔負責任的達到了15.3%,而對于“專家學者(教師)”與“父母”的信任率各是5.7%,相比“傳播媒體”要低很多。青少年成長于現代傳媒的環境中,現代傳媒以其巨大的傳播優勢使人們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快速獲知,成為引導青年學生實現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
與上述情況相對應的是,在感受節日文化的渠道方面,青少年通過網絡游戲和媒體感受節日文化元素最為普遍,其次是廣告、商業促銷活動,最后是本地風俗氛圍。同時,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在感受節日文化元素的途徑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城市青少年通過網絡游戲和媒體途徑感受節日文化的比例要高于農村,城市青少年占39.7%,而農村青少年只有35%。在通過本地風俗氛圍途徑感受節日文化元素方面,農村青少年占到31.4%,城市青少年則僅有22.5%。
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多樣性是節日文化富有活力的重要表征,如何重建青年學生對節日符號與儀式多樣性的關注?調查組給出了兩種參考意見:一是從既有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體系中發掘資源,吸引青年學生的關注與參與;二是從青年學生當下節日生活實踐出發,激發其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多樣性創意。
調查認為,節日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節日參與形成的節日回憶,參與度是當前青年學生是否關注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根本原因。今天,青少年怎樣感受春節、記住春節?給他們創造更多參與節日的機會,讓美好的節日回憶刻印在生命的年輪之上,節日的名字才會越來越大并閃爍迷人的光彩。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