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日子怎么過
CFP
2011年,中國圖書地面零售渠道銷售額3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5%。而2012年,在北京開卷公司日前公布的《2012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中,上述兩項數據則分別為335億元、-1.05%。自有數據統計以來,圖書地面零售同比首次出現負增長。
渠道分流影響大
近一兩年電商的圖書打折銷售、滿減和返卷,替很多“書蟲”著實省了不少銀子。讀者在享受電商打折銷售的同時,實體書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從開卷報告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其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書店影響的狀況越嚴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城市的實體書店2012年增速平均為-5.83%。從全國范圍來看,民營書店受到網店的影響尤為嚴重,銷售量下降5.32%。開卷數據對國內100家出版單位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出版單位在網店渠道的銷售量均有增長,最高者增長達到10倍。
在開卷數據所監測的國內30個省、市和自治區的2084個實體書店中,2012年動銷圖書品種達125萬種,銷售碼洋108億元,其中實體書店零售82.2億元,網絡書店零售19.8億元。開卷公司總經理孫慶國介紹,由于開卷公司對網絡書店的監測無法全面覆蓋,但實際銷售只高不低。開卷公司對2012年網絡書店的銷售評估為120億元—130億元。
品種多、送貨快、品相好、價錢低,電商售書給讀者帶來了便宜和便捷,也常常讓讀書人出現“透支”。喜歡讀書的白領小張平時喜歡在網上買書,遇到節假日總要到當當、京東、亞馬遜逛逛。本想只買一本書的他,迫于當當購滿30元才免運費的規定,通常要多選一兩本書。遇到“滿300返100”等打折力度大的活動,小張就要湊足300元的圖書下單,這時會感覺到些許欣慰。而實際上,為了湊數買的那些書,往往根本不在他的閱讀計劃中。
此外,看電子書成為當今年輕人主要的閱讀方式。人們對網絡的興趣和依賴越發超過傳統媒體,加之互聯網上盛行的免費閱讀模式,紙質書遇到挑戰。
經營模式要創新
銷售渠道的變革和閱讀方式的多樣化勢不可擋,適應這種變化是當下實體書店的必然選擇。開卷數據顯示,大多數出版單位在2012年實現了正向增長,并且實體書店仍舊是絕大多數出版社的主要發行渠道。超過32.2%的出版社表示,發往傳統渠道的比例在70%以上。
“在有限的實體書店的書架上,超過90%的銷售碼洋是由銷量前16%的圖書品種創造的。這說明實體書店還沒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營業展示面積。”孫慶國說,實體書店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為讀者提供優質的面對面的服務和閱讀體驗。
通過分析監控數據,孫慶國認為,改變粗放的經營方式是提升書店效率的根本,通過優化流程,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為此,他進一步建議,書店在進貨流程中,要準確采購保證在架圖書的動銷率,優化配置新書、暢銷書和常銷書。其次在銷售環節,要加快流轉,提高坪效,保證產出。而在退貨環節,要及時清退低效品種,盤活賣場閑置資源。
電子商務多品種經營的銷售模式,不妨為傳統書店所借鑒。像臺灣的誠品書店,就融文化品位和新型業態為一體。此外,北京的萬圣書園、讀易洞等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他們結合自身實際,給讀者提供了很多網絡書店無法給予的美好體驗。
本地資源是實體書店的重要依托,讀者體驗是實體書店的最大優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魏玉山說,強化賣場體驗,構建會員體系,加強顧客服務響應,跟進讀者閱讀習慣,以及開發給予讀者體驗的多元商品組合,是實體書店未來的創新之路。(本報記者 劉彬)
(編輯:偉偉)
· | 實體書店的過去和未來 |
· | 扶持書店不能只疼一個 |
· | “瀕危生物”實體書店再燃希望 稅賦有望減免 |
· | “博雅論壇”關注實體書店生存之道 |
· | 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