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青少年樂隊“量身定制”民樂作品
隨著“民樂熱”在全國各地的普遍升溫,不同規模和建制的學生民樂團隊紛紛建立,但是,這些團隊普遍沒有足夠的適合其志趣和演奏能力的作品,已經制約了這些樂隊的自身發展。當看到孩子們在臺上費力地演繹那些技術艱深、體裁龐大的作品時,很多音樂人很是心疼。為孩子們量身定做合適的作品,別讓年幼的孩子繼續“消化不良”,已成為業內的強烈呼聲。對此,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與北京市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共同致力于促進青少年題材民樂作品創作,已推出三屆民族管弦樂(青少年題材)新作品評獎,希望青少年民樂隊能在愉悅的演奏中,完善技巧;更希望通過這種努力,使廣大的青少年民樂隊,積累一批有中國氣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保留曲目。 ——編 者
金帆民樂團的學生們在演奏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著名作曲家劉錫津談青少年新作品評獎:
“孩子們演奏新作品時很興奮”
張 悅
第三屆民族管弦樂(青少年題材)新作品評獎活動不久前落幕,18部旋律生動、主題鮮明的原創民樂作品獲獎,為大中小學民樂隊的曲目庫再添力作。有意思的是在征集評獎啟動之后,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帶領多位一線作曲家、音樂院校的教授和博士到北京35中進行的一次面對面的交流,他們聆聽了中小學三家金帆民樂團的演奏,并與金帆師生進行了深入、生動而有趣的對話。“這些孩子們不得了!他們活躍的思維、高水平的審美情趣、多元的文化訴求給我們同去的作曲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發了更多人對青少年樂團建設和發展的思考,我們在給孩子們寫作品的時候也更能摸到‘脈’了。”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著名作曲家劉錫津這樣對記者說。
記者:通過這次評獎也讓不少人的目光關注到青少年題材民樂作品創作上來,您認為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劉錫津:我們進行這種較大規模的民族管弦樂新作品的征集評選主要是從民樂發展狀況來考慮的。大家都注意到了,現在學習民樂、演奏民樂的孩子非常多,民樂也是孩子們體味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建立文化自覺的重要平臺。而且現在很多學校都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民樂隊,演奏水平也提高得很快,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難題無法回避,也就是除了那些我們比較熟悉的經典作品之外,新作品很少,適合他們演繹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孩子們在演奏一些體裁龐大、技巧艱深的作品時經常有“消化不良”的現象,我們也聽不少民樂團的輔導老師說起過,這就堅定了我們利用學會優勢征集青少年題材民樂作品的信心,我認為這也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記者:征集評獎已有三屆,您認為效果如何?有沒有達到最初的預期?
劉錫津:我們最大的希望是能夠引起更多的作曲家對青少年題材作品的關注,從這個出發點來看剛剛結束的這屆評選還是有一些突破的。給孩子們寫民樂演奏作品固然是很高尚的,但是真正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它不像寫歌相對單純一些,而且我們這個征集也沒有特別大力度的資金支持,比起重大題材的作品征集或者是政府獎項來說,社會地位也沒有那么高,對作曲家的吸引力也就沒有那么高,但我們認為這種征集應該逐漸成為一種長效機制,只要堅持,只要去“涵養水土”,就會見到效果。
從實際效果看,學生們的參與熱情是非常高的,對新作品的期盼也很高,在之前我們做的“對話金帆”的活動中,請去的作曲家與孩子們直接對話,可以說從中直接獲得了不少靈感。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音樂學院的作曲系教授和博士都積極參與到創作過程中,還有如中央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等中國頂尖民樂團也參與進來,更難得的是如金湘、王建民、顧冠仁、隋利軍等著名作曲家也都為這屆征集活動寫作品,金湘的《花季》、王建民的《踏歌》、顧冠仁的《藍色暢想》,隋利軍的《關東序曲》在頒獎音樂會上演奏時能夠感覺到孩子們聽了以后是很興奮的,他們是比較喜歡的。也可以說,著名作曲家以及不少一線作曲家的參與使得這屆征集評選作品的含金量大大提高。
記者:在對孩子的采訪過程中,也有一些聲音表示希望聽到更多富于現代音樂語匯的作品。
劉錫津:我們的確也注意到了,這也引發了我們的一些思考。比如說談到為青少年寫作品,大家首先都有一個固定的思維,就像我們學校里的思想品德課程一樣,對祖國、對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的贊頌和表達,我們征集的大部分作品都還是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映到這方面,但是我們的一線作曲家們所經歷的青少年階段畢竟與現在的青少年已有很大差距,現在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又是什么樣的?他們的所思所想肯定是不同的,這一點的理解和把握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什么樣的作品能夠真正撥動現在孩子們的心弦?因為民族器樂的復雜性還在于,它不僅是一味求“新”就好,或者說“現代”就好,它還承載著民族文化傳承的任務,還要有民族文化的積淀在其中,也就是既要有民族的,又要有新意的,如何結合得更好,更完美,就需要作曲家有很深層次的思考。
記者:除作品征集這個方面,您認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未來的發展還有哪些領域可以去開拓?
劉錫津:我們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現有17個專業委員會,基本是按古箏、揚琴、琵琶、竹笛、嗩吶等不同民族樂器成立的專業委員會,我們正在籌備一個新的專業委員會——社會音樂教育委員會。主要就是普及音樂教育,讓這些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藝術家們把他們的視野輻射到社會和學校教育中,實在說就是雙腳、雙手貼近土地、“接地氣”,讓這些專業技能真正的拓展出去,這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其實我們了解到的社會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像以社區為單位組成的小型樂隊也日漸增多,大家在一起演奏樂曲,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是很適合小樂隊演奏的,如果我們請專業樂師進社區、進學校去普及和教授,其實都是非常好的陶冶情操的事情,也能帶動一個區域的文化建設。
一個民族應該有自己高尚的情懷,它體現在綜合素質的普遍提高,也可以說是軟實力的提高,這不僅是GDP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還在于文化素質、藝術修養的提高,比如說我們的國民知書達理,一身才藝,懂交響樂、懂歌劇也懂民族器樂,那么走到外面去就會被另眼相看。我們經常說“技不壓身”,學得越多、懂得越多,越豐富自身的情操。通過熱愛音樂,進而熱愛生活,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非常希望我們學會所做的一些具體的工作,以及我們的努力能夠對國民素質的提升有所貢獻。
(編輯:競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