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信息公開只是第一步 激活文物路漫長
【現場回放】2012年12月31日,故宮博物院。院長辦公室,單霽翔院長在自己的電腦上向記者詳細介紹剛剛推出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
【記者思考】故宮此舉邁出了信息公開第一步,但這一步讓我們也意識到,不管是激活文物社會功用還是提高公民文物修養,我們腳下的道路都還很漫長。
大家都知道故宮一直在做摸清家底兒的工作。作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摸清家底兒這項基礎性工作就讓許多專家青絲變成了白發。開始于2004年結束于2010年的第五次藏品清理工作將故宮的文物最終定格在25大類、1807558件,并且第一次做到了賬卡一致,實現了電子化。
由于文物眾多,這個目錄還僅僅只能是一個簡目,沒有圖片和更多的相關信息,但畢竟此次公布在國內大型綜合博物館已是開風氣之先,也算是邁出了信息公開的第一步。
按照我們的設想,這個總目會讓觀眾一窺故宮收藏的全貌,而有了這樣一個總目,文物也可以科學自由地流動。但恰恰是這一步讓我們也意識到了普及文物和提高公民文化修養的道路還很漫長。有多少公眾會認真地點擊這多達百萬件的文物目錄?又有多少公眾面對那簡單的文物信息就可以做到按圖索驥去故宮申請一個文物的復制品?一個總目也僅僅是一個平臺,并不能自動地產生任何的作用。正如之前故宮一直在按藏品總量的15∶1的比例,精選最具代表性的15萬件故宮文物,出版《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但總規模達到500卷的工程最后也難免會束之高閣,除了專家和研究人員,有多少普通百姓會買來看?從這個角度看,文物要想發揮作用,還是需要想出更多的辦法來。
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館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將許多文物設計成了3D的模式,付一定的版權使用費,出版、影視或者文創人員就可以直接使用。所以說故宮將這些文物從庫房搬到了電腦屏幕上、變成了電子文檔或龐大的數據庫,只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如何激活這些文物,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