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電影創作仍需保持“憂患”意識
在我國電影技術尚不能對西方構成競爭力的背景下,緊抓“故事為王”的策略,才能應對外國影片高技術的壓力。此外,明星制是產業的基礎。片中徐錚、王寶強和黃渤這三位典型喜劇類型明星的準確定位,為《泰囧》奠定了市場號召力。但大多國產影片運用類型明星的意識尚不明確,很多明星無法確立自身的定位,以致缺乏基本的明星號召力。
綜合來看,《泰囧》的成功,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天時,即指賀歲檔期的選擇。這個檔期與喜劇類型片高度契合,喜劇的類型和節日的氛圍十分吻合。地利,是指檔期前后“左鄰右舍”的影片與觀影期待落差較大。檔期前面的兩部主要影片《王的盛宴》和《一九四二》太過厚重,表達悲苦的主題,這就造成了電影市場上一定程度的“饑餓”狀態。而檔期后面的3部主要影片《血滴子》《大上海》和《十二生肖》,前兩部口碑皆不高,而只有成龍的《十二生肖》能夠對《泰囧》造成一定的競爭壓力,盡管如此,《十二生肖》也與《泰囧》間隔一周多的時間,留有足夠的空間讓《泰囧》口碑話題發酵成為全民電影。人和,即是本土大眾化喜劇明星徐錚、王寶強和黃渤的加盟。這三位典型的喜劇類型明星具有很高的觀眾認可度。特別是王寶強作為草根明星非常“接地氣”,有人氣。
除了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泰囧》自身的娛樂藝術品質也相當強。首先,《泰囧》作為“人在囧途”的續集,依托品牌影響,占有前作的口碑優勢。其次,從文化層面上講,《泰囧》外在的表現是喜鬧劇的形式,但卻有大眾認可的文化內涵:草根底層勞動者在道德上戰勝白領精英;家庭親情訴求戰勝功利主義追求。這兩個文化價值觀的設置非常堅固,貼近主要觀影群體,能夠得到觀眾大范圍的認可。再次,《泰囧》作為一個標準化的商業類型片,把喜鬧劇和公路片的類型元素發揮的淋漓盡致,最大程度地融合了各種商業元素,如打斗場面、人妖獵奇、泰國異域風情等。在笑點的設置上,《泰囧》也精心運用了誤會、巧合等各種技巧。
在關注影片的內容之后,我們也要注意到電影背后的制片機制給其帶來的勃勃生機。影片的導演兼主演徐錚,在獲得基本片酬的基礎上,還能夠得到10%的利潤分紅。這對于徐錚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激勵機制。這樣的制片機制符合電影藝術創作規律和電影經濟規律,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藝術家的創造力,但之前在國內較少有嘗試。
除影片本身的因素之外,我們還能夠從更多的角度找尋到《泰囧》票房火熱、成為全民電影的原因。第一,喜劇有高乘喜劇和低乘喜劇之別,而《泰囧》屬于低乘喜劇,影片制造笑果的手段較為低級,如電梯遇人妖、誤進錯房間、捉弄黃渤幸災樂禍等。但在貌似低乘喜劇的背后,《泰囧》堅實的戲劇結構、精巧的沖突、流暢的敘事、良好的節奏感等頗具難度的藝術手法又使影片具有了某些高級喜劇的娛樂性。這樣的喜劇品質,使影片通吃了草根階層和知識階層,成為了全民喜劇。第二,《泰囧》的觀眾中,部分是鐵桿影迷,或者說有電影修養的影迷。不少觀眾是受媒體、網絡高口碑褒獎影響后的“從眾”。這種“從眾”的參與,使得該影片成為全民電影。第三、整個大的政策和文化環境也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正能量。2012年國產電影份額一直疲軟,電影各界都急于見到本土“黑馬”出現,為中國電影打上一針“強心劑”,以提振市場信心。《泰囧》的出現,很自然地得到了各方的呼應,形成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票房越燒越旺的局面。
時下,《泰囧》在《十二生肖》《血滴子》等“大片”的“圍剿”下繼續走高,突破12億票房,這說明商業類型意識明確的、緊貼現實接地氣的、有誠意的喜劇片,是值得國產影片重點關注的方向。在國產影片打翻身仗的過程中,喜劇片堪當大任。其中的故事是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只有確立故事為王的原則,才能幫助國產影片獲得提升。在我國電影技術尚不能對西方構成競爭力的背景下,緊抓“故事為王”的策略,才能應對外國影片高技術的壓力。此外,明星制是產業的基礎。片中徐錚、王寶強和黃渤這三位典型喜劇類型明星的準確定位,為《泰囧》奠定了市場號召力。但大多國產影片運用類型明星的意識尚不明確,很多明星無法確立自身的定位,以致缺乏基本的明星號召力。面對電影產業的大發展,只有確立以類型為基礎的明星制,才能使得影片更進一步適應電影商業市場,實現產業發展。
誠然,《泰囧》帶來的新問題也值得思考:首先,《泰囧》票房大熱,大眾口碑也不錯,但藝術水準尚有待提高。國產片在提高藝術水平和品質的道路上任重道遠。其次,《泰囧》的主題涉及了草根底層和商務精英的沖突,事實證明這種接地氣的主題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未來的喜劇片創作在處理矛盾沖突時,應向著更具深度、更融入人心的方向尋求突破。第三,在《泰囧》的刺激下,未來很有可能出現喜鬧劇大干快上的跟風現象。在喜劇片創作“缺文化、沒內涵”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狀況下,若東施效顰者大增,對中國電影制片資源會造成巨大的浪費。第四,喜劇片除了喜鬧劇,還有不少其他類型,諸如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類的諷刺喜劇。與國外一些成功的喜劇電影相比,我們的喜劇片在世界喜劇片藝術大格局中還處于落后地位,不能因為《泰囧》的票房成功而暗自竊喜,需要有創作上的“憂患”意識。最后,電影是一個高投資、高風險的產業,其盈利不能單看某部影片的情況,它是一個長線發展和積累的過程。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