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圍觀他者與被他者圍觀
1月7日中午12點,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開通新浪微博,短短兩個小時就被轉發評論兩萬多條,引來10余萬網友圍觀。雖然隨后該微博被刪除,但不管這是人為的惡搞或炒作,抑或是布拉德·皮特真身“閃現”以安慰其中國粉絲,其實意義并無多大區別。因為那一聲“I’m coming”,那范兒不單是布拉德·皮特的,更是人們對電影的某種想象,網友的熱情已被點燃。
去年,中美簽訂電影諒解備忘錄。據媒體透露的消息,內容至少包括以下3條:增加美國電影引進量、擴大美方票房分賬比例、增強中美電影民間合作,因此也被媒體稱為“中美電影新政”。對此次“新政”,好萊塢電影人直言不諱:“這是一次重大機會?!倍聿┥绺浴昂萌R塢贏得進入中國的通道”為題做了專門的報道,認為中國市場將為陷入低迷的好萊塢電影帶來新的活力。
2011年,好萊塢電影票房達到了16年來的最低,而中國迅速擴張的電影工業卻持續創造新紀錄,同年票房突破13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約30%。很顯然,布拉德·皮特之“I’m coming”多少表達了好萊塢的一種淘金沖動,也反映出電影“新政”后更具文化包容度的中國市場心態。正如去年許晴、周迅、李冰冰、余男等一眾內地女星紛紛出演好萊塢影片,一個更為寬松的“國際對話空間”,可以讓更多觀眾了解和親近彼此的明星。
一直以來,好萊塢的傲慢與偏見眾所周知。從多嘴饒舌的黑人到冷酷陰鷙的意大利黑手黨,從會功夫的中國人到英語蹩腳的日本人,這些類型化的形象,多少年來幾乎一成不變;而好萊塢明星如莎朗·斯通之流,則對發生在中國的汶川大地震冷血地大放厥詞。也許,布拉德·皮特“來了”事件是偶然,只說明他注冊了一個微博賬號。但中國觀眾依然讓好萊塢無可回避,來套套近乎以安慰中國粉絲,似乎都是大勢所趨。
當然,布拉德·皮特之受歡迎,并不僅僅因為帥,或那讓不少女性尖叫的男人味。咱們得承認,他在《燃情歲月》《七宗罪》《史密斯夫婦》等影片中的表現,他從當侍應生、打雜到功成名就的星路歷程,似乎都暗含著一個阿甘式的寓言。認真、勤懇并演技出眾,重視電影本身也就是尊重觀眾,粉絲不追捧反倒是奇怪了。布拉德·皮特“來了”,盡管不必過分放大這一事件的意義,但從網友迅速轉發評論可以看出,他們是有期待的;如果要把這個期待標注成一個“中國好聲音”的話,那就是:啥時候我們也有更多的這類明星?
李小龍可謂塑造中國正面形象的好萊塢銀幕第一人,但包括李小龍以及上世紀90年代后的李連杰、成龍、楊紫瓊等等,幾乎都以“打星”形象出現;鞏俐、章子怡的形象,雖融入了更多的東方內涵,依然擺脫不了“功夫”的符號。這其中,不無好萊塢的類型化影響,同時恰恰又提醒我們,演好戲是關鍵,能傳達出演員正面的個性、態度甚至文化價值更是關鍵。電影“新政”一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明星開始進軍好萊塢,何時他們也能很有底氣地喊一聲“I’m coming”,就真是比布拉德·皮特的來更足以讓人奔走相告了。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