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角的戲,過癮!——北京“萬場公益演出下基層”紀實
日前,北京京劇院“每周一星大戲下基層活動”,讓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的居民直呼:“能看到譚孝增、遲小秋名家名角的戲,真是太過癮了!”
在北京的城市鄉村,無論是露天戲臺、村口空場,還是文化大院、高雅舞臺,都活躍著首都文藝工作者的身影,哪怕臺下只有幾個人,甚至一位觀眾,他們唱念做打一點都不馬虎。2012年,北京370多家文藝院團、10多萬人次深入基層,與人民群眾手拉手、面對面、心貼心,形成了“萬場公益演出下基層”的火熱局面,1200多萬名群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文藝的魅力。
“你們來了幾十人,省去了我們幾百人的奔波!”
“我是唱花臉的,最喜歡一身正氣的包公戲。以前都是跟電視學著唱,現在能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名家名角的演唱,太好了!”大興區興豐街道70歲的吳增祥大爺看了北京京劇院的演出,高興得合不攏嘴。
近日,北京京劇院開展“每周一星大戲下基層活動”,在北京16個區縣安排64場演出,其中一半演出將安排名家名角的場次。院長李恩杰說,其實民間不乏京劇“知音”,“送戲下鄉”不僅是給基層百姓提供了一個看大戲、看好戲的渠道,也給專業院團提供了新鮮的創作素材和動力。
在延慶縣閆莊村,聽說北京河北梆子劇團來村里唱大戲,許多村民頂風冒雪來看戲。閆莊村海拔500米,氣溫低,溫差大,演出時正趕上下雪。劇團的三位“梅花獎”得主、七位國家一級演員不畏嚴寒,在露天戲臺3天連演了5場戲,《龍鳳呈祥》、《清風亭》、《呼延慶打擂》等,看得村民們直呼過癮。當演到精彩處時,村民們顧不得天寒地凍,把手掌拍得通紅。
當劇團要走時,年近古稀的張大爺,拉著團長王洪玲的手說:“雖然交通方便了,但要讓我們進城看場戲還真不容易。感謝你們把戲送到我們家門口,你們來了幾十人,省去了我們幾百人的奔波!”
“在現場,心中必有感動。”
“到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中必有感動。”北京京劇院著名演員杜鎮杰說,“觀眾走進劇場,究竟是奔什么來的?是為了給自己的精神過一個節日。”觀眾滿意才是藝術的評判標準。
杜鎮杰說,在平谷區山東莊鎮魚子山村的演出,至今讓他難忘。魚子山村黨支部是北京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成立于1940年。作為老革命根據地,村子中的兵工廠和彈藥庫為抗日戰爭作出了特殊貢獻。但現在,村民的文化生活還很貧乏。晚上7點,演出開始了,慕名而來的鄉親們有300多人。演出以紅色經典劇目為主,有《沙家浜》“智斗”和“軍民魚水情”等選段。每出戲一結束,村民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告訴記者,萬場演出分為三個服務方向、五種類型,即面向郊區觀眾的“文藝演出星火工程”和“周末場演出計劃”;面向城區觀眾的“百姓周末大舞臺”;面向未成年人的“民族藝術進校園”和“打開藝術之門”。為落實這一計劃,北京市財政提供了8000萬元的補貼。
“李老師,我和你同名同姓!”
“有臺下觀眾的捧場,才有臺上演員的成就,這種面對面的演出,特別容易讓演員的心和觀眾融在一起。”北京曲協主席、著名相聲演員李金斗說,一年來,北京曲協走進農村、軍營、學校、社區、工地、醫院,觀眾達到上萬人次。
李金斗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故事。一天,他們在懷柔區橋梓鎮北宅村廣場上,為農民表演相聲、快板、京韻大鼓、故事等節目,現場笑聲、掌聲不斷。可是讓他不解的是,一位躺在三輪車上看演出的村民,一到演出高潮就摁喇叭。演出結束后,他和李建華過去想問個究竟。沒想到那位農民兄弟一把握住李建華的手說:“李老師,你知道嗎?我和你同名同姓!”
原來,這位觀眾是懷柔峪溝村人,關節壞死,19歲就癱瘓在床,至今已有30年。聽說北宅來了自己喜愛的藝術家,他趕了30多里路來看演出。演出時一激動就按喇叭,來表達他對喜愛的藝術家的敬意。
“下基層”不僅是腳步上的涉足,更是心靈的走近。2012年,北京推出金魚池社區、門頭溝棚戶采空區、金融街等113家首都文藝人才深入生活基地,供藝術家了解市情民情,深入體驗生活,推動創作實踐。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說:“只有到最基層的地方,去體驗,去采風,去感受真實的生活,才能創作出接地氣的作品。”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