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讓我們電影學教師情何以堪?——有感于對在校學生觀影的一次調查
截至目前,《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才兩周多,但票房已經突破8億,刷新了國產片《畫皮2》暑期檔剛創下的新紀錄。專業人士紛紛預測,《泰囧》突破10億票房已不再有懸念。網上叫好聲一片,有人說“劇作純好萊塢”、“觀眾腹肌笑成八大塊”。神話票房和這種高調口碑把我的觀影欲求吹得鼓鼓漲漲的,我帶著無比欣喜與崇拜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邁進電影院,電影院里坐的大都是來自附近大學的學生。一場下來他們笑得很開心,而我,除了王寶給高博做“蔥油餅式”按摩差點笑出來以外,其他幾乎都沒覺得可笑。而且“蔥油餅式”按摩一場其實感覺還有點不夠勁兒。這場戲采用了平行結構,兩條線索之間缺乏足夠的整合與呼應,導致最后難以達到特別暢快的一笑。
其實今年的高票房影片《畫皮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與前年的《讓子彈飛》、去年的《金陵十三釵》相比,顯得不那么“實至名歸”。但是這種意外遠遠比不過《泰囧》給我的意外大。因為《畫皮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畢竟還有特技與3D帶給人的奇幻視覺。而《泰囧》整部影片除了“蔥油餅式”按摩稍有亮點外,其他幾乎都乏善可陳。笑料俗套、勉強。劇情不僅平淡無奇,而且漏洞百出,比如組織嚴明的黑幫交易時,徐朗盲打誤撞闖進來還算說得過去,但王寶、高博接二連三地闖進來了就很不合邏輯;作為4年來全身心投入“油霸”研究的研發人員徐朗卻不知道“油霸”有毒(他難道連“油霸”的基本成分都不知道嗎?),劇情的重大轉折處——放棄授權書,轉得生硬、牽強。
單從電影本身的品質來說,《泰囧》與于它之前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等影片要差很多。就近幾年的喜劇片這個范圍來看,別說國外的《三個傻瓜》《陽光姐妹淘》這些喜劇精品,也別說六年前的國產喜劇里程碑《瘋狂的石頭》,就是與近一兩年名氣不算太大的《瘋狂的蠢賊》《夜店》《美男計》等相比也不算上乘之作。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這次卻徹底給喜劇片翻了身。回看中國電影歷史,從來沒有哪一部票房冠軍是純喜劇片。當年人人贊賞至今無一人搖頭的《瘋狂的石頭》,票房不過3000多萬元。與《泰囧》相比,實在汗顏。在票房與品質嚴重錯位的現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問一句:現在的觀眾到底怎么了?難道中國觀眾“集體腦殘”了?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發揮了大學教師的“職務之便”,隨手拿起電話就找了幾個大一、大二的學生進行“調研”。我的問題是:“你看了《泰囧》嗎?是在哪看的?你覺得這部影片怎么樣?看后覺得滿意嗎?”這幾個學生都是電影專業學得不錯的,他們都是選擇去電影院看的,雖然網絡上高清完整版的資源并不難找,他們更喜歡三五成群,去影院領略集體狂歡,獨自在電腦前面少點這種氛圍。他們都覺得這部影片挺搞笑,雖然不能堪比很多經典喜劇,也能看出劇作上的很多硬傷,但是與《王的盛宴》《1942》帶來的沉悶相比,還是覺得《泰囧》看后更愉悅、更滿意。
這使我想起了《王的盛宴》一位主創關于賀歲檔影片“麻辣燙”跟“雞湯”的比喻。顯然我的這些學生中大多數都屬于想要“麻辣燙”的,因為上一次跟他們去看《王的盛宴》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睡著了。當我在課堂上夸《王的盛宴》的時候他們大多數人是反對的。也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觀看《1942》的時候不斷發出爽朗的笑聲,絲毫沒察覺“國難”與笑聲之間的不和諧。據我觀察,實際上也正是他們,這些“90后”的孩子正在成為電影觀眾的主體。我這才幡然醒悟,實際上中國觀眾已經開始集體轉型、換代。像一個網友說的,“從小學看《春光燦爛豬八戒》就變徐崢腦殘粉”。他們是追求純娛樂的一代觀眾。就像另一個“90后”網友寫的:“有什么比看一部比現實生活更累更苦逼的電影更累更苦逼的事情呢?”他們是看著我們這代人(“70后”)絕不會看的《春光燦爛豬八戒》成長起來的一代。
我曾經在我的一篇文章里指出,新一代的電影觀眾是看動畫長大的一代,也是看碟、共享網絡電影資源的一代,他們有大量歐美、日韓影片及動畫片的觀影基礎,他們的欣賞口味和趣味與世界電影的前沿水平同步。他們對于國產電影的前衛性、先鋒性、觀賞性、娛樂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這次之后我發現這個觀點應該亟待修正。
《泰囧》的市場成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們的精品電影觀念,因為它所犯的一些錯誤常常是我們在給學生上的電影專業課上作為負面典型加以斥責的。《泰囧》你讓我們這些老師情何以堪?《泰囧》的成功向人們證明了電影這種一次性消費品,在一定的國情下,它是否能獲得成功不是簡單的依賴于產品品質,而要受制于太多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這些偶然性的因素越多,則說明我們的電影運行環境越不成熟。
當然《泰囧》的票房神話帶來的也不都是“壞消息”,起碼它向我們證明和透露出了一個相當可喜的訊息,那就是這代觀眾不再迷信和迷戀那幾個大牌導演,所以馮導今年就“栽了”。
(作者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