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貴州各民族文化留影——記貴州省攝協副主席盧現藝
攝影家盧現藝
十多年間拍攝近20萬張珍貴圖片,出版十幾部圖像人類學視野中的貴州各民族文化影像圖書,其中《符號與儀式——貴州山地文明圖典》獲中國政府出版圖書獎——圖書獎(攝影獎)和裝幀設計獎,《回到東方——苗族鼓藏節紀實》在全國第23屆攝影藝術作品展覽上獲紀錄類金牌獎,2007年被授予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這些成就的創造者和榮譽的獲得者,就是貴州省攝協副主席盧現藝。
盧現藝始終以藝術家的責任心和眼光關注著貴州各民族的文化。2011年,貴州麻山地區發現了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填補了中國南方沒有英雄史詩的空白。為拍攝記錄《亞魯王》傳唱人“東朗”,盧現藝開始穿行于麻山地區,在當地“潛伏”了一年多。由于石漠化的山地道路行走困難,大多數村寨又不通車,肩背五六十斤重的攝影器材的盧現藝,每次拍攝都要耗費近5小時、步行十來公里路程,有時記錄“砍馬祭祖”的活動,甚至要步行8小時的路程。能夠為《亞魯王》留下珍貴的影像記憶,他覺得再苦都值。盧現藝的努力和付出也將迎來收獲,2013年,他和貴州人民出版社合作的大型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傳》上、中、下三冊即將出版,他還打算在北京舉行亞魯王系列攝影作品展。
正是由于對藝術的孜孜追求,盧現藝創作了一系列優秀攝影作品。1987年,《帶面具的少女》獲中國《艱巨歷程》攝影40年作品大賽最佳探索獎;1994年,《生命》獲首屆中國藝術攝影作品展銀牌;1999年,《影子》《山娃》分獲全國第九屆人像攝影藝術作品展金牌和銅牌,同年獲中國人像攝影十杰稱號以及中國攝影最高獎“金像獎”提名獎;2004年,《山之肖像》《月亮山牯藏節紀實》獲全國第21屆攝影藝術作品展紀實類金牌、銀牌……這些都是他藝術之路的見證。而盧現藝還有一個心愿:把所有記錄貴州民族文化影像的圖片無償獻給國家,為貴州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盡一點力量。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