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對外譯介上演“多聲部大合唱”
中國翻譯協會日前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發布了《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出版發展報告(1949-2009)》,這是我國首次對文化對外翻譯出版事業的歷史軌跡和發展現狀進行描述梳理,劃分了兩大歷史時期來進行論述,即1949—1979年的前30年和1980—2009年的后30年。前30年間,我國共用44種外文翻譯出版了13個大類的中國文化圖書,總品種數量為9356種。而后30年間,翻譯成各個外語語種出版的圖書累計共有9763種。
1949—1979年的前30年:領袖著作譯介獨領風騷
1949—1979年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最多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著作,為3045種。其次為中國政治、法律、文獻類的外譯出版,共有2709種。這兩類內容占據了整個中國文化外譯圖書總品種的62%,體現了前30年間中國對外譯介的文化特征:大量具有時代特征的政治文獻是主體,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譯介則作為一種輔助。
毛澤東著作的對外翻譯出版、發行在前30年里占據了中國外文出版發行的絕大部分比重。據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統計,1949年至1993年,毛澤東著作外文版對國外、境外發行了39種文版,2300多個品種,3447萬多冊,發行到世界上182個國家和地區。
發展報告認為,文化、科學、教育、體育等類圖書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是作為毛澤東思想以及政治、法律等文獻的輔助內容進行對外翻譯出版的,但卻獲得了久遠的傳播效果。這些書中,既有《紅樓夢》等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也有《林海雪原》、《紅巖》等紅色經典文學作品;既有《魯迅小說選》、巴金的《茶館》等現代文學代表作,也有京劇《紅燈記》等劇本;既有《中國民間故事》,也有連環畫《雞毛信》,還有大量的人文地理風光、傳統建筑遺跡攝影……
1980—2009年的后30年:歷史地理介紹成為首選
1980—2009年的30年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逐漸褪去文化政治時代特征,對外文化翻譯恢復文化中介與溝通橋梁的功能,并迅速走上專業化、產業化的發展軌道。最顯著的變化是翻譯介紹中國人文歷史、各地地理風光的圖書品種大量增加,政治理論文獻等內容的翻譯出版開始減少。
譯介出版數量最多的是歷史地理類圖書,達到2426種,其次是中國政治法律類為2079種,再次為中國藝術類為1347種,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為1018種(其中包含中國武術類),中國文學類為993種,中國經濟類為745種,語言文字類為493種,中醫藥類315種,哲學宗教類181種,社會科學總論類118種,最少的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類,為48種。
最近10年來,中國的對外翻譯出版事業內容不斷豐富,隊伍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以中國外文局、中央編譯局、新華社、中新社、中央電視臺對外部、中國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等一大批國家級對外傳播專業機構為主,又有上海、廣東、深圳、云南、廣西等一些地方對外傳播報刊,連同翻譯服務公司、專兼職翻譯從業者參與的龐大陣容,中國文化對外譯介出版迎來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歷史新時期。
值得期待的是,中國歷史、地理類圖書對外翻譯出版領域已經開始出現直接由外籍作者直接用外文撰寫中國內容,由中國的出版機構對外出版發行的案例。雖然類似的案例還不多,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推廣的大膽嘗試,是中國對外文化譯介的一種努力方向。
未來:我們還要做什么
發展報告對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的對外譯介出版提出了四點建議:要從國家語言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高度關注和推進中國文化的對外翻譯事業;要進一步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譯外事業的國際化;要重視和加強中譯外人才隊伍建設,有效解決中國對外翻譯事業所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要釋放翻譯服務業的產業潛能,逐步擴大中國文化外譯產業的市場效應和產業規模。
(編輯:竹子)
· | 中國文化要善于走出去 |
· | 中國文化閃亮法國軍事學院“國際夜” |
· | 中國文化聚焦非洲30國 重點加強文化產業合作 |
· | 依靠中國文化與世界對話 |
· | 海派名家蕭海春:國畫切莫斷了中國文化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