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神馬查干》:草原少年成長之歌
孩子與動物之間,存在一種天然的生命關系,或許正因如此,孩子與動物的故事常常是中外銀幕熱衷表現的題材。那些發生在孩子和各種動物之間的動人故事,總是有一股特殊的魔力,不僅深受孩子喜愛,往往還能俘獲成人觀眾的心。近期銀幕上出現的《我和神馬查干》,就是這樣一部表現孩子與動物(馬)之間動人情感的優秀影片。
《我和神馬查干》講述了一個關于離去與挽留的故事。草原男孩呼斯勒有一匹心愛的白馬查干,查干被尋馬人指認為看護大英雄博爾忽敖包的轉世神馬,呼斯勒對此深信不疑,爸爸卻不相信他的話。由于全家要遷去旗里生活,父親做出了賣馬的決定,于是呼斯勒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留下查干,而他終于等來博爾忽家族后代為神馬查干舉行轉世儀式的那一刻。
電影故事緊緊圍繞呼斯勒盡力挽留查干這一情節主線展開,盡管情節看似單純,由于編導對細節的重視與開掘,看似簡單的故事呈現出豐富的內容,流暢的敘事中包含了深厚的內蘊。影片一開始便交待了“查干離去”的原因:父親向往城市生活,決定帶領全家離開草原,呼斯勒不得不去城里上學,而最讓他難以接受的是爸爸要將查干賣掉。為了能留下心愛的查干,呼斯勒想盡了一個孩子所能想到的各種辦法。正是在這一情節落腳點上,影片《我和神馬查干》用一種適合兒童審美的方式,動人地表現出了神馬查干的去留與草原少年呼斯勒成長之間的互動關系。電影著力渲染了呼斯勒和查干的感情故事,其中呼斯勒和查干前往對方住地互相看望的段落表現得尤為精彩。呼斯勒偷偷從學校跑回草原看望查干,查干追隨呼斯勒返校的汽車一路追趕,父親拗不過兒子最終讓呼斯勒騎馬上學。隨后,被父親寄養在馬術俱樂部里的查干,也幾次偷偷跑去學校門口與呼斯勒“約會”。這些段落表現呼斯勒與馬的彼此思念,動人而傳神。影片向觀眾傳遞了這樣一個觀念,和動物一起長大的孩子,一定是個樂觀善良、充滿責任感的人。
父子關系是少年呼斯勒精神成長的重要坐標,也是本片另一條重要的情感線索。呼斯勒的父親帶著家人離開草原來到城市創業,但他開始并不理解這一決定對于兒子呼斯勒意味著什么。盡管父親也曾讓呼斯勒騎馬上學,但是圍繞著查干的去留,電影表現呼斯勒和父親之間的關系始終是緊張的、對抗的。父親不相信轉世神馬的說法,始終在找合適的買馬人,呼斯勒則始終在努力找回查干、回到草原。直到影片結尾查干被確認為轉世神馬的那一刻,橫亙在父子之間的感情溝壑終于被填平,呼斯勒用少年特有的愛與執著贏得了父親的認同。為查干舉行的轉世儀式,也正是少年呼斯勒鐫刻著愛、智慧、執著與信念的成人禮。在父子關系這條情感脈絡中,我們同時也不難感悟到,和孩子們相比,成人對動物所持有的態度總是實用主義的、僵化的。呼斯勒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只要相互尊重,不管是人和動物之間,還是人和人之間,都可以建立親密的關系。
一部優秀的兒童電影,應該深入兒童心靈深處,反映兒童的真實的精神生命狀態,塑造具有童年存在感覺的真實少年形象。如果以這樣的創作觀念來衡量,《我和神馬查干》在少年形象塑造方面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呼斯勒是一個典型的小小男子漢形象,他身上體現出少年特有的堅持,他為挽留查干所做的一切充滿了正能量。電影在表現呼斯勒與幾個同學之間的關系時也頗為用心,比如表現孩子們喜歡“比特別”的細節就非常真實。擁有手機的同學很特別,能把被老師沒收的手機偷偷取回來的呼斯勒令同學刮目相看,蒙眼品嘗奶酪能夠猜出是誰家奶酪的同學很了不起,能在城里騎馬上學的呼斯勒也是絕無僅有。這些細節的安排為影片增添了生動的校園氣息,也能看出編導對這一年齡階段少年兒童身心特征的精準把握。
(作者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