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做負責任的網絡傳播者
上述教師教育學生的方式確有不妥,但得知真相后,一些原本憤怒譴責的網民,也表達了對被處理教師的同情,對當地將錯就錯的處理方式表達了異議。但遺憾的是,聳人聽聞的不實消息往往更吸引人,還原真相的調查卻是關注者不多。
虛假歪曲信息演變成公共輿論事件,一些傳播者的輕率盲信和添油加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先把下跪照片和“迎接領導”聯系在一起的網友,不管有意無意,客觀上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在中央要求改進作風的當下,“跪迎領導”無疑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但這類被夸大歪曲的“爆料”多了,將對整個傳播環境造成傷害。
還有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航班吸煙門”,因為切中了人們痛恨特權的心理,加之爆料人是實名認證的媒體人,所以變成了很轟動的輿論事件。但爆料者點一炮就跑,不回應質疑也不提供證據,最終導致事件沒了下文。類似事件中,都有一個傳播者責任問題。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人們獲得了更大的表達權利和空間,但同時也要承擔更大的傳播責任。作為公共傳播的一個環節,發布一個信息需要進行甄別、求證,至少不要編造、歪曲事實。對網絡時代的公民來說,這是應有的傳播素養,也是一種公民責任。
其實,有些聳人聽聞的信息并不難于辨別真偽,只要堅持理性和常識,做一些求證的工作,就能做到不被傳言牽著鼻子走。網上信息確實魚龍混雜,但網絡也有很強的自凈能力,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網友有的甚至就是新聞當事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和在場優勢,及時糾正不實信息。
當然,傳播者責任針對的不僅是公民個人,與公共事件相關的政府等公共部門,更要提高傳播素養,承擔起權威信息傳播者的責任。當前,政府和機構比以往更加注重自己的“網絡形象”。但一旦陷入負面輿論,往往有兩種反應模式:一種是“鴕鳥心態”,能拖就拖;另一種是反應過度,迎合輿論,兩者都不是正確的做法。不回避、不掩飾,尊重真相、堅持真理,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傳播者應有的態度。
(編輯:偉偉)
· | 網絡批評:狂歡中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