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將領銜滬劇《雷雨》進京
滬劇《雷雨》“喝藥”
茅善玉在滬劇《雷雨》中飾繁漪
作為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活動中上海唯一入選的劇目,上海滬劇院的經典滬劇《雷雨》將于2013年1月8日至9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該劇改編自戲劇大師曹禺同名話劇,由劇作家宗華、余雍和分別作舊版和本次新版改編,由梅花獎得主、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領銜主演。
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曲調清新優美,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從早期花鼓戲、本灘、申曲到當代滬劇,如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該劇種于1910年進入劇場演出,上世紀50年代曾以一出《羅漢錢》風靡大江南北,其《紫竹調》更成為至今流傳的曲調。
“滬劇是最早改編曹禺作品的戲曲劇種。”日前來京的茅善玉介紹,早在1938年,即《雷雨》問世后的第5年,上海施家劇團就將其搬上了滬劇舞臺。1959年,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領銜推出了“大會串”版。之后,滬劇又搬演了《日出》、《原野》和曹禺據巴金同名小說創作的劇目《家》。這些劇目的演出,不但將滬劇擅演西裝旗袍戲的特色和傳統發揮到了極致,同時也大為提升了滬劇的文學內涵和人文品位。
茅善玉領銜主演滬劇《雷雨》,無疑是此次展演的一大亮點。“小沙喉嚨帶玉音。”這是戲劇評論家龔和德對茅善玉的評價。在滬劇表演藝術家石筱英、丁是娥之后,茅善玉又有新的發展。其新,就新在打通了歌曲與滬劇的通道,既能唱戲又能唱歌,“歌有戲的情感濃度,戲有歌的輕盈飄逸,帶著明顯的時尚性和時代感”。有美聲的功底,又以通俗歌曲的氣聲唱法融入戲曲表現,唱腔上還吸收了石筱英的細膩柔和、丁是娥的華麗跌宕,可謂難得。
據透露,此次進京展演的新版滬劇《雷雨》將適當加入了一些肢體語言,尤其“花園會”一場,從試探性接觸、有意識依靠到最后感情爆發,力求達到有層次的形體語言和演唱相結合,以更好地表現繁漪對周萍感情的復雜與矛盾。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