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何必都抱著春晚不放?
春晚還要不要辦?這個話題近年來已經屢被提起,但今年似乎特別尖銳起來。一個春節僅所有“上星”晚會的花費加起來就可辦1250個希望小學,七成網民就此表態支持“取消春晚”。近日,上海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葉惠賢拉出的一個春晚賬單和南方日報聯合騰訊新聞所做的一個網絡調查,都讓“春晚”話題再度糾結,甚至讓網上討論有了火藥味兒。
在輿論旋渦中首當其沖的自然還是央視春晚,但其實葉惠賢的賬單所指遠非央視一家。“七成網民”的調查結果,排除網絡隨機性造成的誤差和被調查者對“春晚”概念指涉范圍的不同理解,也并不能被作為特別科學嚴謹的論證依據。不過,話題的火爆程度還是再次證明了,當下觀眾對春晚的滿意度的確大不如前。對春晚經濟賬的核算和對比,無論恰當與否,本身都已經明確顯示了對春晚是否還“物有所值”的深度質疑。
無論央視春晚還是衛視春晚,我們都不否認主創人員的巨大努力。但是,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老百姓享受精神生活渠道的多元開放和口味的變化與提升,無疑已經快過了春晚這一相對固定的藝術形式創新的速度,也不可避免地超越了當下春晚能夠承載的范圍。無論是央視春晚從曾經走在文藝潮流前面的“引領”漸漸變成如今落在文化時尚后面的“盤點”,還是衛視春晚從當初與央視“爭鋒”的雄心漸漸變成如今助興的“例行公事”,盡管大家都仍在不斷想方設法變換花樣,尋求突破以爭取觀眾,但整體漸趨“疲軟”的現象已經顯露。部分人之所以還把春晚作為“新民俗”而留戀不舍,所看重的也只是中國人的“年文化”情結,春晚本身的藝術質量其實已無關宏旨。
事實上,除夕夜看春晚在很早之前就已經不是大眾的唯一選擇,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春晚本身的問題,而是電影、網絡等多元文化興起和社交、旅游等人文消費增長的替代效應,究其根本,也是社會富裕程度提高、生活理念多樣帶來的必然變化。在這樣的變化面前,即使我們不去計算成本的耗費,一窩蜂地去做春晚也已經不再是討巧的方式。既然如此,筆者想問,何必還都抱著春晚不放呢?
“取消春晚”大概只是觀眾的一句氣話,畢竟對春晚的情結依然保存在許多觀眾的內心中。但在這句“氣話”里,除了對繼續辦春晚表達出的質量上的高要求外,是否還透露著對“文化年夜飯”再多樣化一點的新需求呢?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