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魏忠賢”被拒名人園,贊!
近日,河北滄州名人園拒絕魏忠賢、李蓮英入園的事件被廣泛報道,不少人力挺,認為此舉堅持正面宣傳、傳遞了歷史的“正能量”。在各地為爭搶“文化資源”不惜沾腥惹穢、一些道德“反派”歷史“丑角”紛紛登場之時,此舉值得深思。
借助名人的影響力來辦事,常常比悶聲苦干事半功倍。也許正因如此,近些年來名人成了一項重要的文化資源,在全國各地備受推崇。那些歷史貢獻大、名聲好、品質高潔的名人自不必說,有的甚至還是神話傳說或者文藝塑造的虛擬人物,比如孫悟空也被拉來形象代言。可是,這種“搶名人”之風漸漸走了樣,地方挖掘“文化資源”挖到了西門慶、潘金蓮家,某電視臺邀請撒潑罵街的某母女“名”人錄制節目,真是讓人驚詫莫名。
曾幾何時,“名”逐漸被剝離了正面的內質,被孤立成一張地方招商引資、招攬游客的實惠之皮,成為個人代言廣告、混跡娛樂圈的通行證。在一些人看來,不論此名如何得來、代言什么價值觀,只要有名,能吸引眼球,炒作起來更勁爆,那便能“通吃”。其暗含的邏輯是,一切都要不擇手段地先折騰起來,露丑遺臭可以慢慢洗。小而言之,這是占便宜心理;大而言之,則是扭曲了“名”的權責對等的二元關系。把“名”當成撈取好處的籌碼而完全無視其應擔當的社會責任,這般作法必會從臭而腐,被社會所唾棄。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好的名聲是“名”的要害。為名聲好的名人塑像,傳播其事跡,弘揚其精神,同時可帶動旅游經濟,可謂好事一樁;為聲名狼藉者塑像,則會混淆是非觀念,危害社會。當然了,歷史上也有追求遺臭萬年的狂人,比如成功地進入“名人園”、在杭州岳王廟塑了像的秦檜夫婦,但那是反面教材,意在正義的表達。
滄州名人園這一拒,可謂秉承了傳統對“名”的正面價值判斷,而人們的力挺,說明我們的社會大眾并未迷失在“名”中。
魏忠賢、李蓮英被拒,“拒”出了一個清醒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可以一贊。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