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獎治好了中國作家的“諾獎抑郁癥”
光明日報日照12月10日電(記者李苑)12月8日,在莫言的家鄉山東,首屆中國日照作家基地作家論壇召開,論壇主題為“走向世界的中國當代文學”。與會者紛紛表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中國當代文學家走向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信心,治好了當代中國作家多年的“諾獎抑郁癥”。
莫言在瑞典所做的獲獎致辭,讓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文學評論家白燁印象深刻,“他講了童年的記憶、對饑餓刻骨銘心的印象,以及他的母親,其平民意識和鄉土寫作的姿態表達得非常充分。作家必須有一個精神故鄉為基地,以此放飛自己的想象,就像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白燁認為,莫言獲獎可能會成為中國當代作家被世界文學界關注的契機,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家將會走向世界舞臺。
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趙德發則認為莫言的獲獎引發文化保守主義的興起,“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百年來都對外國文化亦步亦趨,對傳統文化持否定態度。但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出現一種新跡象:文化保守主義再抬頭。當下,思想和文化界都在呼吁文化自信,我認為這份自信就來自傳統文化。”趙德發說,“保守不意味著文學退步,以莫言為例,他一面呈現沖鋒之態,與西方文學擁抱,但也有大踏步回到傳統的時候,如《檀香刑》表現了傳統酷刑文化,《生死疲勞》用章回體形式展現,正是這些特點,引起了西方文化界的注意。借用唐朝布袋和尚詩中的話:原來退步是向前。”但他也表示,對于傳統文化不能全盤繼承,需要進行一番改造。
同日,中國日照作家基地在山東日照揭牌,基地秘書長、軍旅作家王筠介紹,創辦作家基地的目的就是要為作家們提供優質的創作港灣,他認為,就如同莫言小說中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文學的發展離不開腳下的土壤。白燁表示,山東是文化圣地,也是文學福地,誕生出莫言、張煒等一批優秀的作家并不是偶然,因此,在這里建立基地很有意義。白燁曾三次造訪東莞作家村,“這意味著將來中國作家的組織形式和文學活動的存在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民間化,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