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觀眾口碑不應被變相利用
近期,電影《王的盛宴》在全國公映,作為導演的陸川以及該片制作方卻同時身陷“水軍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作品問世,觀眾必然對其褒貶不一,而此次《王的盛宴》所獲得的評價卻顯得有些不正常。首映當晚,豆瓣網等專業影評網站上,關于這部片子的打分低得驚人,而12月1日以后,該片點評分數卻突然出現較大幅度回升,評論也逐漸呈現兩極化趨勢。負責此片宣傳發行的相關人士以及陸川本人后來都承認,確實組織過“口碑維護團隊”介入網絡評價系統刷高分,來維護本片的好評度,并稱,此舉是為了對付之前受到的打壓,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讓影片在目前這種不利的競爭局勢下生存下去。
“口碑維護團隊”,其實就是網絡“水軍”的一種委婉說法,指受雇于某種網絡營銷公司,以發帖回帖、刷評分等方式來造勢,達到宣傳、炒作等目的。在影視營銷方面,制作團隊和宣傳發行對觀眾的口碑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相關點評平臺不斷開放和活躍,這本是一件讓影視作品“接地氣”的好事;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雇用網絡“水軍”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原本正常的營銷方式手段完全變了味:開放的大眾點評平臺,成了幾家“水軍”對戰比拼的陣地,觀眾的口碑成了被變相利用的工具。
雖然目前,并沒有確切數據表明,網絡“水軍”給影片刷出來的高分,或者故意給對手方打的低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票房。而雇用“水軍”現象一再出現,首先恐怕還是要歸責于片方畸形的虛榮心和急功近利的態度,影片一經上映,便迫切希望聽到一片褒獎,并希望借此好評能將自己的作品從同檔期、同類型等的其他作品中托舉出來,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雇用“水軍”揚己貶他,在影視宣傳發行當中慢慢滲透,甚至形成整套的制度、操作辦法,儼然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營銷手段和宣傳策略。但同時,一方面,隨著觀眾獨立鑒賞水準和公正評價能力的不斷提高,僅靠吆喝早已不能“忽悠”人;另一方面,觀眾對網絡“水軍”的點評也逐漸具備了辨識能力,雇用“水軍”,最終只會導致得不償失、大失人心。
陸川工作室在承認組織“口碑維護團隊”時也表示,這是一種“下策”。作品受到不如意的評價當然令人意難平,然而自己雇人給自己刷高分,這樣虛假的“好評”不具正面效能,實屬自欺欺人,執意為之,不但造成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也會使得創作者朝著影片價值的相反方向越走越遠。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