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全史》再現日軍暴行真相
100萬字史書新增屠城鐵證
《南京大屠殺全史》再現日軍暴行真相
“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圖書《南京大屠殺全史》今天在京首發。由著名民國史專家、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領銜主編的這部史書是國內學界抗日戰爭研究特別是南京大屠殺研究領域又一重大成果,全面客觀再現了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暴行真相,成為回擊日本右翼否認南京大屠殺荒謬言論的有力武器。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和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充分肯定《南京大屠殺全史》出版的重要意義。洪銀興表示,“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客觀公正的歷史研究是構建歷史共識的前提和基礎。適逢南京大屠殺75周年之際,《南京大屠殺全史》的出版將有助于推動世界各國特別是中日兩國愛好和平的學者,以學者的睿智,理性研究,尋求共識,化解仇恨,推進中日關系真誠友好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寧。
近110萬字的《南京大屠殺全史》是張憲文教授研究團隊潛心三年研究推出的心血之作,是在大型史料匯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基礎上推出的南京大屠殺研究的最新成果。2010年底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共72冊,是張憲文教授組織國內外一百多位專家學者,經過十年努力,足跡遍布日、美、英、德、法、意、俄和西班牙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檔案、圖書館,搜集大量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檔案文獻以及加害者、受害者和中立第三國人士的日記、書信、口述資料和有關政府外交和軍事文獻精心編撰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對《南京大屠殺全史》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創新表示贊賞。據與會專家學者分析,這部著作具有三個方面的創新:研究范式從求證到求實、研究內容從單一到多元以及研究視角和觀點的創新。
關于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日軍性暴力,是人類史上極為罕見的集體強暴行為,以往學術界更多地從受害者的視角來揭露日軍的暴行。《全史》在第四章第一節中則分別從加害者、受害者和西方人士三個不同方面進行了深入論述。關于日軍對南京城市的破壞,作者則從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視角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關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尸體的掩埋,作者根據許多新發現的資料,對以往慈善機構和市民團體以及偽政權掩埋尸體情況進行了認真考訂,例如,以往人們談到慈善團體和偽區政府埋尸時,都只講到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崇善堂、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和同善堂4家,共埋尸18.5萬具;偽第一區政府和偽下關區政府,共埋尸3.5萬具。而本書中,作者還運用了其最新發現的埋尸檔案記錄以及口述史料,又發現了世界紅卍字會八卦洲分會埋尸1500余具、代葬局埋尸1萬余具、順安善堂以600元雇工埋尸應約為1500余具,明德慈善堂埋尸700余具,計為13000余具。
關于日軍“慰安婦”的認識,該書第一次在學術著作中指出:“慰安婦”是從日本角度而言的,而受害國婦女大多為被詐騙或強迫而淪為日軍發泄性欲的對象,因此所謂日軍“慰安婦”實際上是日軍的“性奴隸”。關于印度法官帕爾在東京審判中所持的不同意見,作者分析后認為:盡管帕爾對相關證據提出了質疑,但他在判決書中仍承認“日本武裝部隊的成員對其占領的領土上平民以及對戰俘所犯下暴行的證據是壓倒性的。”“日本士兵在南京的行為是殘暴的”,并非如日本學者所稱帕爾主張“日本無罪”。
(編輯:偉偉)
· | 歷史是構建共識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