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回暖時——中國紀錄片行業邁向自信新時期
制圖:袁昕
“在2006年的廣州紀錄片大會上,我們已經感覺到了一絲春意;六年后的今天,中國紀錄片大地上更呈現出一片綠色。中國紀錄片正走向更加自覺自信的新階段!”日前,《中國紀錄片藍皮書(2012)》發布會暨第六屆中國紀錄片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國家廣電總局廣播影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的發言引起了廣泛共鳴。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院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感慨:“我們一直呼喚春天,期待著中國紀錄片的‘天氣’回暖——這一次春天終于來了。我敢預言,借今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這種良性的發展趨勢會延續下去。”
回望2011年至今中國紀錄片的行業狀況,足見“春光”撩人:中央電視臺專開第九頻道為紀錄頻道,并在黃金時間設《魅力·記錄》欄目;《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熱播,創造收視奇跡;第一個國家級紀錄片節展“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連年舉辦……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部主任、《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坦言:“2011年以來,中國紀錄片的產量、播出量、社會影響力都有著驚人的擴大,僅紀錄頻道的量產就翻了6番?!?/p>
然而,在春色漸好的同時,大家紛紛表示:“現在正是‘早春二月回暖時’,真正迎來春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
“中國紀錄片正處于最好的政策環境期”
未來兩三年內,中國紀錄片行業將迎來整體上升、多因素復合影響、理性化發展的新階段。這是新鮮出爐的《中國紀錄片藍皮書(2012)》作出的預判。
《藍皮書》數據顯示,從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間,國產紀錄片總產量持續小幅增長。2011年,全國省級以上電視機構紀錄片生產總時長約為5407小時;其中,中央電視臺(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集團)3025小時,占55.9%;各省級電視機構生產2382小時,占44.1%。國家廣電總局副總編輯、宣傳管理司司長金德龍認為,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是“促動紀錄片良性發展的極其關鍵的因素”。
在前幾年國產紀錄片發展陷入困境之時,正是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逐漸扭轉局面,改變了紀錄片市場觀念淡漠、市場主體缺失、市場規則缺乏的局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成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胄豪介紹,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紀錄片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國家廣電總局《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供了具體支持,而十八大的召開更鼓舞了業界同仁?!艾F在,中國紀錄片正處于最好的政策環境期?!?/p>
楊明品認為,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讓我們看到了紀錄片蓬勃發展的希望。
有了順風順水的環境,紀錄片該如何抓住契機揚帆前行?中央新影集團總裁助理、副總編輯謝九如認為,政策對產業的規范化是一種引導,但還需要各方面支持,尤其需要業界自身加倍努力,在紀錄片創作上解放思想,大膽改革、銳意創新。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