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凝聚幾代中國人夙愿
人民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習近平總書記11月29日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時發表重要講話,深情闡述“中國夢”,喚起廣大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心中的強烈共鳴。廣大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暢談“中國夢”,一致贊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國強了,家才能溫暖
中國留俄學生總會主席尹斌從俄羅斯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給記者來信說,他在俄學習多年,訪問過許多與我黨歷史有關的地方,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獻身革命、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之夢。“此刻我身在的國際兒童院,這是當時養育中國紅色后代的地方,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都畢業于蘇聯的著名高校,懷著夢想,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那時候的學習、生活條件和各方面的環境比現在差很多,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就是學好俄語,學好專業,祖國什么時候需要,就把自己的全部,甚至生命獻給祖國。
“今天我們當代留學生,在遠離祖國的國外的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在國外越久感受越深。國家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用武之地在國家的建設。”尹斌感慨地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總書記的每一句話都說到我們的心里。”
“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強了,家才能溫暖,國家強大了才有海外中國人的自豪。”尹斌表示,雖然現在學業未完成暫時不能報效祖國,但是他至少可以給身邊的各國好友傳遞一個信息,當代中國年輕人都是好樣的,都熱愛學習,勤于鉆研,都無比熱愛自己的祖國,中國的將來無限美好,“美麗中國”必將實現。
(人民日報記者 施曉慧采訪整理)
從第一故鄉的發展中受益
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省華僑華人協會會長卡尤姆,1959年出生在巴基斯坦,是來自中國新疆的第二代維吾爾族移民。目前主要在中巴之間從事紡織品、蠶絲、礦產等貿易活動。從上世紀80年代起,卡尤姆每年回中國四五次,他的大部分親人都生活在新疆。他認為中國是自己的第一故鄉,巴基斯坦是第二故鄉。
卡尤姆介紹說,他家從父輩就開始在巴基斯坦做生意,隨著中巴友誼公路——喀喇昆侖公路的開通和中巴邊境貿易的發展,“我的父母從中國進口商品到巴基斯坦出售,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逐漸成為‘大商人’”,“我們家在商業上的成功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商品質量的不斷提高,保證了我們的生意興隆,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拓展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種類,從去年起我們開始進口電子產品,也取得了很大成功。當地很多像我一樣的維吾爾族人后裔都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
卡尤姆深有感觸地談道:“中國也是我父母出生的地方,是我們的第一故鄉,這些年回新疆總看到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身在國外更能感到新疆的發展來之不易。”記者注意到卡尤姆的辦公桌上同時擺放著中國國旗和中國共產黨黨旗,卡尤姆對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中國夢”深有同感:“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就把這兩面旗擺在我的桌子上,因為我堅信中國的成功在于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歷史證明,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人民日報記者 牟宗琮 楊迅采訪整理)
他邦夜夜家國夢,天涯朝朝總相思
旅美愛國詩人、美國福建同鄉聯合會榮譽主席陳榮華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高瞻遠矚地闡述了我們這一代中華兒女的歷史責任。陳榮華給記者講述了他親歷的一件事:1993年冬季的一天,下了很大的雪,他在新澤西州送外賣時經過一條小路,一輛小卡車擋住了去路,一位白人正在鏟雪。陳榮華沒按喇叭,只是搖下車窗請他讓路。然而,那個白人二話沒說就鏟了一大鏟子雪砸到他的身上。陳榮華抑制住滿腔怒火,從心底里蹦出一句話:“祖國,你強大吧!”回憶起這一幕,陳榮華仍語帶哽咽。
祖國一日日強盛,陳榮華也事業有成,他如今在弗吉尼亞州開了一家餐館。“每次看到美國人對中國豎起大拇指,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光榮。”他動情地說。2009年國慶60周年前夕,旅美華僑華人在華盛頓白宮前的橢圓廣場升起一面五星紅旗,活動的發起人就是陳榮華。“祖國前進的每一個步伐都牽動著每一個華僑的心。”陳榮華告訴記者,在美國辛苦打拼20多年,雖然持有美國綠卡,但他永遠不會加入美國國籍。
“又是一年春來時,柳綠桃紅綻新枝。他邦夜夜家國夢,天涯朝朝總相思。”這是陳榮華今年春節期間發給親朋好友賀年卡上的一首詩。最后兩句道出了一位身在美國的游子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牽掛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殷殷期盼。
(人民日報記者 吳成良采訪整理)
民族不振興,個人也難有幸福
南非約翰內斯堡73歲的老華僑李杰發聽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講話后激動地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是全民族的事,也事關每一個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切身利益。在這方面我比別人的感受可能會更多一點。”
40多年前,擔任香港南僑國產百貨公司經理的李杰發,事業上已經算是有了一定的根基,他正期待著更大的發展。然而,在那場著名的反英抗暴運動中,他因為撒了一把傳單被港英當局抓去關了15天。英國人利用“以華治華”的手段,逼他放棄自己的事業離開香港。最后,他不得不化名“李一海”,來到南非從零開始打拼。
李杰發感慨道:“回首近代100多年的歷史,我們中華民族許多優秀兒女個人的不幸都與民族的不幸相聯系著。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民族不能振興,個人也難有幸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干興邦’,這非常契合我們客家人的理念,要實現‘中國夢’只能靠實干,舍此沒有他途。”
(人民日報記者 蔣安全采訪整理)
在海外聽到越來越多的“你好”
旅英華人文化學會主席黎麗女士表示,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鏗鏘宣言,我們心潮奔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總書記的諄諄話語使我們記起,就在101年前,旅居英國的中國辛亥志士楊毓麟,就因為“光復中華”的夢想難圓、痛心不已而在利物浦壯烈蹈海。如今,我們終于可以告慰無數為“中國夢”獻身的先烈們了。
黎麗說,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剛到倫敦時去參觀一家畫廊,熱情的老板聽說她來自中國,笑容立刻收斂了許多,因為他起初誤以為我來自日本,而日本人剛從這里買走了梵高的《向日葵》。光陰荏苒。近年來中國發展了,我們再也沒遇到被當成日本人的經歷,而是聽到了越來越多的“你好!”有趣的是,一次在高檔禮品店門口,一個制服筆挺的店員向一對情侶說“你好”時引起誤會,原來那是一對日本情侶。
北京奧運會火炬在倫敦傳遞,大英博物館前,參觀中國兵馬俑的人們排起了長隊;在倫敦奧運期間慰問中國金牌得主時,華僑華人內心的喜悅之中,也都浸透著執著的“中國夢”。黎麗說:“每個身居海外的中國人都有各自的夢想,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成為海外華僑華人夢想中最高的共同期盼。我們深信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我們更堅信,國家好,民族好,華僑華人才會好。”
(人民日報記者 李文云采訪整理)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