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科幻,小圈子難成大產業?
圖為《鋼鐵俠》、《三體》、《星際爭霸》、《阿凡達》、《蝙蝠俠》等著名的科幻作品。蔡華偉制圖
閱讀提示
中國科幻作品終于“逆襲”歐美市場了。據悉,香港《譯叢》雜志將于11月30日全球發行中國科幻專刊,其中包含13篇精挑細選之作。此外,美國《科幻研究》期刊更計劃在明年初推出中國科幻研究專號。這是繼《三體》系列英文版權簽售以來,中國科幻向世界的又一次輻射。
然而,“走出去”的勝利依然難掩國內科幻產業鏈的初級現狀,原創乏力不說,更加拖累了影視、游戲、動漫的改編可能,讓產業始終零敲碎打、難成氣候。面對好萊塢的科幻“奇兵”,中國科幻如何突出重圍?
缺供給
原創作品少致影視、游戲改編受阻,產業不成熟令投資商興致匱乏
你可能對這些美國大片耳熟能詳:《蝙蝠俠》、《鋼鐵俠》、《生化危機》、《星河艦隊》……它們的“出身”各不相同,有的源于小說,有的來自漫畫,有的則改編自一款游戲。然而,它們卻共同構成了一個相同的產業:科幻產業。
相形之下,中國的科幻產業版圖,仍囿于一隅。
想看改編自中國科幻小說的大片?沒戲。唯一火了的《三體》系列,改編權雖然賣了出去,但其作者劉慈欣卻坦言:購買改編權的公司一半以上是為了囤貨居奇,短期內不會改編成影視劇。
想玩中國自主開發的科幻游戲?很難?!皣a游戲中純粹的科幻游戲幾乎為零?!北本o限時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游戲首席劇情策劃師楊陌介紹說,“制作科幻游戲相對來說技術問題更多、投資風險更大;可供改編的科幻作品也太少了?!?/p>
想看中國原創的精彩科幻動漫?還早。對比美日動漫的強勢,國產動漫創作本就起步晚、發展弱,更何況科幻并不算動漫界的主流題材。
創作型項目尚且如此,產業鏈下游的科幻玩具、科幻主題公園等衍生品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對此,科幻界也在采取行動,努力改變上述行業“各自為戰”的現狀,將產業鏈整合起來。創辦于2010年的華語科幻星云獎就是一個嘗試,在評選出年度最佳小說的同時,邀請出版、影視、動漫、游戲等行業的人才參與,為他們搭建起合作的平臺。不過,據主辦方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吳巖透露,雖然每年都能評選出不少優秀小說,但投資商們似乎興致不高,科幻產業鏈的建立與成熟尚需時日。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