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艷玲:我在藝術上還小呢
裴艷玲劇照。高揚 攝
裴艷玲無疑是一個傳奇。5歲學藝9歲唱紅,一眨眼,今年已是她從藝的第六十個年頭。正所謂“藝術家最好的紀念是在舞臺上”,16日和17日在首都劇場,裴艷玲為觀眾帶來了一部《甲子四折》。這也是第三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開幕戲。
65歲的裴艷玲“大扮上臺”,以最傳統、最古典的方式詮釋了京昆藝術之美。其中《浣紗記·寄子》和《平貴別窯》是她首次排演的新戲,而《翠屏山》和《武松醉打蔣門神》則是她最擅長的水滸戲。
“藝驚四座,滿堂狂喜”——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季國平在觀戲后寫下這兩句話。18日,更多裴艷玲的粉絲相聚在“祝賀裴艷玲先生從藝60周年及《甲子四折》專場演出座談會”,聽名家暢談裴先生的戲到底好在哪兒。
創新
“就像水要沖破閘門”
裴艷玲,原名裴信,1947年生于河北肅寧。她是著名的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兼演京劇。曾兩次贏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以“文武昆亂”不擋的技藝風靡海內外,被戲劇大師曹禺稱為“梨園國寶”。
好戲如何得來,全憑臺下功夫。
“火車開了3天才到云南昆明,整個路上,裴先生的腿一有空就搭在火車的行李架上,那樣自然而又兢兢業業地練功。”回憶起當初一起去慰問演出,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長瑜如是說。而去過裴先生家的人都知道,她家里隨處都有滑輪,有時和人聊天時,腿就套在滑輪上練功。“藝術的感染力是需要技巧來表現的,而技巧都是鍥而不舍練出來的。”劉長瑜感慨道。
“京劇的程式有嚴格規范,所謂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裴先生既尊重規范,又跳出了它們的束縛,完全融入到自己的人物塑造中。”劉長瑜說,“看裴先生的戲,觀眾沒有人會看不懂,也沒有人覺得冗長緩慢、程式繁瑣,只是覺得沒看夠。所以每一個戲曲演員在抱怨自己的戲沒有人看時,不妨先檢討一下自己做得夠不夠好。”
裴艷玲曾講過,真正的創新是要將舊的東西融化到自己身上,突破原有才叫成功。“當一個演員各種門類、各種行當、各種樂器都熟悉了,身上的功力好像要溢出來,就像水要沖破閘門那樣不可阻擋,然后才形成新的東西。”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