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重設《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光明日報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李韻)在今天召開的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更新后的名單共45項(見鏈接),涉及28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比2006年12月公布名單的35項增加10項。經過比對記者發現,舊名單中,開平碉樓及村落、福建土樓、五臺山、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元上都遺址6項文化遺產已申遺成功,先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北京云居寺塔、藏經洞及石經、晉商大院、江西省瑞昌市銅嶺銅礦遺址、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等4項,以及“蘇州古典園林”、“皖南古村落”、“曲阜孔廟、孔府、孔林”等3個擴展項目無緣新名單。
記者注意到,今天公布的新名單呈現三個顯著特點:首先是類型擴展。名單中除了傳統的古建筑、考古遺址等類型外,歷史村鎮、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工業遺產等新類型數量大大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名單中首次出現了農業遺產類型。據記者統計,屬于農業遺產的有4項: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陽縣)、普洱景邁山古茶園(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芒康鹽井古鹽田(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坎兒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此外,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以及香港志蓮凈苑與南蓮園池以20世紀遺產身份入選。
其次,打包項目成為常態。名單中有15個項目涉及多個縣市的遺產,比如“大運河”涉及8個省市,“中國白酒老作坊”涉及8個市縣,“江南水鄉古鎮”涉及10個市縣,“中國明清城墻”涉及8個市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省、自治區及市、縣最多,達15個。
第三,涉及少數民族文化的項目大幅增加。據記者計算,名單中共有18個項目涉及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比如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的遼代上京城和祖陵遺址是契丹族的,土司遺址是土家族土司制度的見證,統萬城是匈奴建立的大夏國的都城。
對于《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新洗牌的原因,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介紹,主要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各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熱情持續高漲,多個省市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將一些價值突出、申遺潛力大的文化遺產項目列入預備名單;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關于世界遺產的申報要求越來越嚴格,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工業遺產等新的遺產類型日益受到重視,原有的預備名單中新型遺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原預備名單項目地方政府未予重視,申遺工作沒有實質性進展,不具備近期申遺的基本條件。
為此,國家文物局于2011年4月啟動預備名單重設工作,按照世界遺產申報的趨勢和要求,盡量吸納一些申報積極性高、遺產價值突出、保護管理狀況良好的遺產項目,剔除那些工作長期停滯的項目,以提高預備名單質量,充分發揮預備名單作為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儲備的重要作用。
童明康表示,預備名單采取動態管理,對于因保護管理不善,致使遺產價值受到損害的項目,國家文物局將酌情予以警示,情形嚴重的,可以將其從《預備名單》中除名。
在今天的會議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成立,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向相關負責人授牌。該中心設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保護的國家研究中心和總平臺,協助國家文物局推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工作。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形象地說:“監測有如拔刺兒,對我們會被刺扎手,對遺產地刺拔出來會疼,但大家都是一個目的,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據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2006年12月8日起施行,故宮、頤和園、武夷山、西湖、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等不少世界遺產地都已先后建立監測中心。
本文配圖從左至右依次為:預備名單中“侗族村寨”貴州省黎平縣侗寨的鼓樓、預備名單中“中國明清城墻”之安徽省壽縣城墻、預備名單中“土司遺址”之湖南省永順縣老司城遺址中的水道出口。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