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開放 凝聚發展共識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改革開放之于社會主義中國的戰略意義,指出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連日來,在分組討論會上,在接受采訪中,在交流碰撞中,代表們表達著對改革開放成就的自豪之情,也表明了堅持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與決心。
繼續深化改革、更加積極開放,為國家前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正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
強大動力
“21世紀始于1978年。”一位外國學者把這句話當作他一篇文章的標題。這一年,中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一個傳奇由此發端。
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三來一補”,到后來的“世界工廠”,再到如今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并轉”,廣東東莞30多年來的蝶變歷程,被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代表歸結于改革開放:“東莞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市場取向的改革所形成的體制競爭力。”
徐建華對報告中“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的提法深以為然,“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應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他坦言,東莞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仍是著力構建體制機制新優勢,繼續為推進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代表們在討論中認為,過去10年,面對國際風云的不斷變幻,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之所以能夠抓住并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把解放思想作為強大思想武器,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
湖南省國資委主任吳志雄代表對此深有體會,2004年到2011年,湖南省屬監管企業從54家減少到25家,資產總額卻從1100多億元增加到3000多億元。“戰略性重組和產權多元化改革,讓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中國的成功實踐,為經濟史提供了一個經典案例。”吳志雄認為,過去10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斷融合,持續釋放能量,激活中國經濟,激發億萬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