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基層的文化擔子——記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富順縣富世鎮文化站站長王文華
王文華近影
在四川沱江河下游西岸,有一座山清水秀的小鎮子,那里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墓,還有美名天下的富順豆花。白嫩嫩的豆花,加點調料,美味無比,可是提起家鄉的豆花,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富順縣富世鎮文化站站長王文華卻有另外一番壯志:希望以后能多做類似豆花文化節一樣的活動,逐漸探索“以文養文”、“以文補文”的發展路子,克服經費不足的困難,讓群眾真正快樂、高興、健康、和諧、幸福。
快樂、高興、健康、和諧、幸福……30年來,這些精神理念都存在于王文華的心中。對己而言,他選擇了工作的滿足感,而不是世俗人眼中的名利、前程;對他人而言,他給富世鎮的鄉親們創造了一個別樣的農村文化世界。
點燃鄉村文化的“星星之火”
今天的富世鎮,已然不是30年前的富世鎮。作為一名對基層文化工作有著深切體驗的優秀共產黨員,王文華感慨頗多。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農村,能看上一場電影比過年都熱鬧。無論晴天還是下雨,王文華都用扁擔挑設備下鄉放電影。“現在變化很大,特別是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來,中央、地方各級對文化投入增大,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才隊伍的素質不斷提高,群眾自覺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日益高漲。”王文華說。
30年來,王文華靠的就是一雙腿走“戶外”,他走遍鎮上的各個角落,奔走于城鎮和鄉間。從1982年放電影開始,他就像著了魔一樣,不知疲憊,克服重重困難,給缺少精神食糧的老鄉們送去快樂。從1984年走上共和鄉(今富世鎮)文化站站長的崗位以來,王文華就反反復復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籌資金、添設備、培訓骨干、組織隊伍……解決文化站無陣地、無設施、經費無保障等困難。就那樣,一點點地積累,一點點地徒步,文化的“星星之火”逐漸在富世鎮成為閃耀的光環。
“他呀,是一個‘最麻煩’的人。”一位基層干部這樣評價王文華;而在基層百姓心中,王文華也被看作是“最有文化的人”。他關心廣播設備,關心排練節目需要的大喇叭,關心編舞老師,關心合唱伴奏,關心農家書屋……海棠村村支部書記陳云友說:“文化上的事,他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一叫就到,有時一個月要來六七次呢。”除了努力加強自身文化業務知識的學習之外,王文華能夠在本職工作中應對自如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老百姓的需求變成自己服務的動力。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