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諧,活力當看共舞時
圖①:一名幼兒在北京陶然亭公園玩耍。新華社發
圖②:江西省南昌市,千名中博會志愿者莊嚴宣誓。朱文標攝
圖③: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高升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揮舞國旗。鐘敏攝
圖④: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老人們正在化裝,準備文藝表演。仝江攝
圖⑤:紅燈籠,中國結。劉永明攝
圖⑥:桂林風光。唐沐林攝
《左傳》曰: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禮記》載:“講信修睦”,“天下為公”。
和諧暢想,古已有之。然而,數千年以降,它僅僅是人們心中的桃花源,夢里的烏托邦。
今天——
第一次,和諧成為一個大黨直面時代的執政自覺;
第一次,和諧成為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戰略布局。
和諧之重
一個大黨直面時代的執政自覺,中國式夢想在落子
歷史的挑戰,猶如棋局。
中國共產黨人落子有聲:十六大,“社會更加和諧”引起中外關注;十六屆四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次明確提出;十七大,“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緊鑼密鼓;十七屆五中全會,新一輪“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振奮人心……
這是一次凝重的抉擇。
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的奇跡迎頭撞上“成長的煩惱”。一頭是社會變革日新月異,一頭是社會轉型灘險風急;城鄉、貧富、區域差距拉大,教育、醫療、社保短板凸顯;發展旋律高亢鮮明,個別音符噪聲雜陳……站在新的發展關口,跛腳的巨人不但不能穩步前行,還有隨時摔跟頭的危險。
這是一次沉重的破題。
群體性事件折射社會管理之難、農民工大潮暴露二元結構之困、物質豐裕遭遇道德建設之惑、利益多元帶來群眾訴求之雜……面對新的時代考驗,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恐怕難以保持,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
這是一次厚重的書寫。
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轉型中國的斑駁底色中,我們面對的早已不是“好畫最新最美圖畫”的那張白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說,“中國已經走出改革初期的淺灘階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選擇彼岸的到岸位置。”回應新的歷史挑戰,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成為當代中國擺渡彼岸的一道必答題。
10年間,“和諧社會”相關主題成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高頻詞——
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44次集體學習中:
第三次,世界就業發展趨勢和我國就業政策研究;
第二十次,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二十五次,國外城市化發展模式和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第二十八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三十四次,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和深化我國教育體制改革;
第三十五次,國外醫療衛生體制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第三十九次,國外區域發展情況和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
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33次集體學習中:
第四次,國外政府服務體系建設和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
第十三次,世界主要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和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第二十次,世界醫藥衛生發展趨勢和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第二十三次,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
第二十六次,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第三十二次,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或許,這可以成為一個獨特的視角,一份獨特的標記。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正拿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勇氣,將千百年的和諧夢想,演變成中華大地上真真切切的國家實踐。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