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誰把“莫言熱”引向荒誕?
據媒體報道,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其在家鄉山東高密的舊居成為旅游景點,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久無人跡的舊居火了,院中生長的蘿卜、樹苗,甚至是墻角生長的小草卻遭了秧,被前來“沾喜氣”的游客拔光了,甚至有游客邊扯樹葉邊許愿:“讓兒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兒子明年考上北大”。
莫言得諾獎,舊居很受傷,是誰動了莫言家的蘿卜?又是誰,把一個嚴肅的文化事件變成了一場黑色的荒誕劇?
莫言得獎是中國文學界的大事件,由此引發一場“莫言熱”也是正常。如果“莫言熱”可以讓人們關注日漸式微的中國文學,可以讓久不聞書香的國人開始讀書,可以讓人們在浮躁的生活中重溫文化的氣息,那么莫言得獎可謂是文學之幸,也是國人之幸。
可是,“莫言熱”卻在現實中遭遇了真正地魔幻主義,一場以“名利”為核心的集體狂歡就此開啟。從獲獎到現在20多天過去了,高密紅高粱火了,商標“莫言醉”火了,莫言舊居火了,求財者由此得到了錢,崇拜者由此追到了“明星”。但這一切都與獲獎的文學意義和文化意義無關,莫言不是“文曲星”,中國文學也依然沉寂。
文學是嚴肅的,也應該是寧靜的。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需要潛心深思,需要深刻的生命體驗,而這一切都需要與浮夸、狂熱保持足夠的距離。否則,就如同莫言舊居的樹葉保佑不了學生考大學一樣,中國人獲得諾獎也對文學的復興沒有太大意義。
是時候了,對以往的種種做法進行反思,然后把莫言的得獎效應引向“正題”。地方政府需要謹慎對待莫言熱帶來的游客增加,因為文化的魅力從來不是種幾顆紅高粱便能代替;媒體應該把鏡頭轉向更宏大的中國文學本身,而不是莫言個人;民眾也應該把“追星”的熱情轉化為讀書的動力,為忙碌浮躁的社會增添一些書香氣息。
歸為一點,或許正如莫言所說,希望“莫言熱”盡快過去,把對他一個人的關注變成對中國更多作家、更多藝術創作者的關注。重讀經典書籍,讓書香氤氳;關注文學本身,讓精神被文明充盈。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