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偉大旗幟——寫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
以黨的十六大為起點,當代中國又走過了10年征程。
這是高歌猛進的10年。從2002年至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增長1.5倍,世界排名從第六位躍升至第二位;人均GDP更是從1135美元猛增至5432美元,實現了不同尋常的大幅跨越。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到2002年,我國人均GDP在原有基礎上突破1000美元,用了20多年時間,如今只用10年時間,就增加了4000多美元。
這是極不平凡的10年。我們不僅克服了國內非典疫情和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而且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以超過10%的年均增長速度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
10年發展,舉世矚目。人們重新打量著中國,追詢著中國:是怎樣的探索和實踐促成了這個騰飛的10年?
一
回望10年的起點。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判斷。自此,認清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成為我們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
重大的歷史機遇,也意味著緊要的歷史關頭。在這一發展節點上,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了廣泛和深刻的變化,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技術基礎、體制機制基礎,以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等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著大量突出矛盾和問題,諸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社會管理和建設還沒有適應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等等。這些重大的變化、矛盾與問題,發生在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出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且相互交織,錯綜復雜。
針對國內外的新形勢、新情況,我們黨著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突出表現為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旗幟、繼往開來、與時俱進,一是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并列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二是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保證、強大動力、基本要求和階段性奮斗目標,即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持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三是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四是強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戰略思想為主線,增強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有力推動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些高瞻遠矚的探索和發展,既堅持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又譜寫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嶄新篇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成就10年輝煌的重要理論指導。2003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來,我們承受了一次嚴峻考驗,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發展中還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總結抗擊非典斗爭經驗時,首次作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表述,并且明確指出,“發展絕不只是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此后又正式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并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戰勝了接踵而至的嚴峻考驗和挑戰,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中邁出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堅實步伐。
“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一步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以及發展布局、發展戰略、發展道路的認識,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添了新的內容,表明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科學發展觀在抗擊非典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形成,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實踐中充實完善,在推動經濟社會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中蓬勃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一系列風險和挑戰中經受檢驗,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指導作用,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以科學發展內涵的新認識為引領,我們黨著眼于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眼于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基礎、理論依據和重要原則作出全面系統的闡述,明確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建設總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判斷,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并列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原來的“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方面的一個重大發展。
我們黨推動發展的思路不斷明晰,理念不斷創新。繼“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社會”之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型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生態文明”、“文化強國”、“和諧世界”等一個又一個關鍵詞相繼納入當代中國的發展辭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框架和思想體系更加完備,各項事業發展全面推進,在行之有效的改革和聲勢浩大的轉變中,走上了一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進步的道路。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