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根 文化是魂——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文化體制改革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劉奕湛)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25日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作情況的報告,不少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十六大以來文化改革發展工作的進展和成效,文化是社會的根,文化是民族之魂,應更加注重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不少委員認為,多年來,文化戰線深刻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歷史機遇和緊迫要求,在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繁榮文化創作生產、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南振中委員提出,我國擁有43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位列世界第一。對于這些成績應該充分肯定,但是也應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不少地方忙于大拆大建,千百年來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受到嚴重威脅。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血脈。
他建議,文化部應當組織法律專家系統梳理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編寫一本《文化遺產保護法律讀本》,讓各級領導干部懂得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必須依法保護文化遺產,讓老百姓了解公民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法律底線在什么地方。
“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值得肯定。”吳曉靈委員說,我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更多的是在文化的內涵上,圖書館、文化站等場所里面有什么內容,這是最重要的,內容重于實物。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最近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使得媒體和網上有很多的評價。對此,許智宏委員認為,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并不代表中國的文化藝術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峰。莫言的小說之所以能夠有那么大的影響,在于他身在農村,了解農村,對農村有很多的切身體會,而不是拍腦袋“創作”作品。
這幾年文化產品在數量上有了很大的增加,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出版等各個方面都在量上有了很大進步。方新委員說:“文化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既有商業價值,又有社會價值。應高度重視文化的發展方向,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應該下工夫努力推出精品力作,精品的標準應該是制作精美、內涵深刻、撼人心靈,能夠流傳于世。”
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政府應更好地發揮科技帶動的作用。任茂東委員認為,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和階段性發展目標。對于文化產業發展而言,科技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其“終身大事”,科技要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綿延不斷的動力和支撐。所以,我們要立足長遠,積極研究制定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的戰略規劃,確定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點領域和保障措施等,對科技帶動和引領文化產業發展作出全面的、系統的、長期的安排部署。
全國人大代表靳靈展說,文化是社會的根,文化是民族之魂,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提供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對于基層文化建設,靳靈展認為,應當讓文化雨露滋潤每一個村莊,建議各級政府對“文化下鄉”給予支持,讓農村特別是邊遠的老區人民能欣賞到高雅藝術。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應該看得更寬泛一些,這是涉及到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沒有這個,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也談不上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許智宏委員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