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舞臺·家園——中國攝協推進行業建設10年紀實
不久前中國攝協發布消息,宣布會員總數已超過1.6萬人。而據記者了解,2002年時,這一數字還僅為6000余人。10年間,中國攝影事業的發展之快由此可見一斑。“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隊伍。”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瑤說。
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有效推進行業建設,引導攝影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進攝影事業科學發展,成為擺在中國攝協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考題。10年來,中國攝協以最廣泛地團結全國攝影家和攝影工作者為己任,積極探索、主動作為,在行業管理、行業服務和行業自律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行業管理
創新分類體系 引領行業創作
9月12日,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啟動征稿。作為中國攝協主辦的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全國性攝影展覽,“國展”的每一個舉動都備受全國攝影人關注。從1957年設立以來,“國展”在征稿類別上始終根據攝影發展實際不斷調整,但從2002年的第20屆至今,“紀錄”、“藝術”和“商業”這三大基本類別則一直保留,這也與中國攝協近10年來一直倡導建立以紀錄攝影、藝術攝影、商業攝影為主要類別、既相互聯系又各有特色的完整攝影創作和評價體系密切相關。
今天再看這個已被攝影界和全社會廣泛接受的分類創作評價體系,似乎順理成章、不足為奇,而在當初,這一體系的出現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它的推動者之一、時任中國攝協理論研究部主任、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研究所所長的李樹峰告訴記者,“國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工業、農業等題材分類,八九十年代,則以約定俗成的“社會生活”、“風光”、“人物”、“靜物”等分類,這基本代表了當時攝影界各種展賽的狀況。但這種分類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很多人一窩蜂去搞沙龍攝影,卻鮮少關注社會熱點與身邊小事。拍攝目的不明確、攝影創作類別單調、作品文化內涵粗淺等問題較嚴重。而實際上,攝影不僅是表達自我情感和藝術才華,記錄客觀的社會變遷和現實生活更為基本。針對以上問題,為解放攝影生產力、引導廣大攝影家多關注和記錄時代、社會與人生,中國攝協于2002年對最具示范意義的第20屆“國展”改革了分類辦法,分“紀錄”、“藝術”和“商業”三大類征稿。同時,還于2004年在第七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上,以“攝影分類評價研究”為主題進行了學術研討。
在李樹峰看來,攝影的分類創作評價體系完善了原有分類方法邏輯上的不嚴密,它綜合考慮了作者的拍攝目的、作品的文化價值等多個因素,這與照相機的功能和攝影的創作實際是相符合的,也與世界攝影史的發展是相符合的。實踐證明,實行這一體系的效果明顯。此后的歷屆“國展”來稿量大大增加,特別是紀錄類作品增加數量尤為顯著。如果把這幾年的“國展”紀錄類獲獎作品串起來的話,這些年我們國家的大事、熱點和發展軌跡清晰可見,成為一份難得的視覺歷史文獻。廣大攝影人對這一體系從認知到接受,更加注重根據自己實際來發揮專長、與同行互取所長,攝影創作風氣得以好轉。這一體系還在大小各類攝影展賽中被廣泛應用,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