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樹就是栽歷史——話劇《立春》觀后
話劇《立春》劇照
幾年前,一部根據晉商故事創作的話劇《立秋》重振了山西省話劇院昔日的輝煌,讓人們對山西和山西文化有了嶄新的認知。《立秋》之后怎么辦?如何盡快拿出一部新的作品來鍛煉隊伍、培養年輕演員、集結凝聚人心,一直是山西省話劇院領導班子的迫切心愿。而這一心愿,隨著《立秋》姊妹篇《立春》10月16日、17日晚在北京解放軍歌劇院精彩呈現而得以實現。
話劇《立春》以右玉惡劣的自然環境為背景,以余曉蘭等植樹造林模范為原型,從小人物身上反映大事件,他們面對肆虐的風沙,憑信念、憑精神,堅持植樹幾十年。無論遇到天災人禍,始終不拋棄不放棄,頑強地堅守,勇敢地向前。全劇突顯了黨和群眾血肉相連,政府和百姓患難與共,譜寫出一曲戰天斗地的英雄贊歌。
劇中全新的角色設計和劇情安排,對“右玉精神是黨員干部帶出來的、是右玉人民自己干出來的、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逼出來的”做了生動詮釋,展現出右玉人民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和十九任縣委領導久久為功的創業精神,傳達出栽樹就是栽歷史、栽人文的理念,是右玉的現實生活與藝術手段的完美結合。劇中山西民歌、右玉道情、雁北耍孩兒等民歌戲曲元素的加入使得《立春》中的音樂具有了愈加濃郁的山西風味。據山西省話劇院院長梁軍介紹,《立春》的創作過程與《立秋》里的故事有幾分相像,創業與守成之間,只有創業能夠讓事業繼續發展下去;《立春》的里里外外又似乎是山西省話劇院自己的故事,它凝結著劇院兩代掌舵人對劇院發展的熱忱與希冀,從《立秋》到《立春》是一個文化理想接力的故事,《立春》更是山西人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立春,不管是順當的時候,還是凄惶的時候。從《立春》與觀眾見面的那一刻起,這個關于春天的故事就開始在廣大觀眾的心中扎根、蔓延,傳遞著堅守的價值與理想的希望。”該劇導演查明哲表示,促使他和山西省話劇院第二次合作的,不只是《立秋》結下的緣分,不只是《立秋》結尾“后來呢,后來呢”的呼喚,更是對山西省話劇院這樣一個優秀團隊的認可。評論家李春喜認為,該劇非常準確地抓住并強化了來自最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意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非常簡單、質樸,通過舞臺手段能強化右玉老百姓一種頑強的生命意志、一種責任感、一種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表達,讓人很震撼。而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著名評論家劉彥君看來,《立春》這個名字起得很好,一方面讓人知道這是山西省話劇院的一個大動作,也讓人聯系到了《立秋》。“作為一出現代戲,現代感主要來自它的形式感,場面的流轉、景物的遷換,包括人物、動作的設計、人物的造型、燈光的設計,特別是音樂的設計,幾段歌曲的穿插,都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劉彥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該劇通過石蛋的轉變過程,對新時期新條件下的新晉商出路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討。一場場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博弈,不僅使該劇跌宕起伏、張弛有度,而且引發了觀眾對堅守和放棄的思考、對現實和理想的拷問。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