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電視發展的社會學視野——訪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顯
記者:十六大以來,隨著我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也一日千里,您認為中國電視事業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顯:這個問題可以從幾方面的幾個指標項來看。首先是人民群眾深切體會到了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步伐。從1998年開始,廣播電視村村通第一期工程啟動,到2010年第三期工程結束,我國城鄉電視節目信號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7%以上。這是最大的成績之一。其次是電視節目的供給量,以2011年為例,我國共生產電視劇約31000集,生產電視紀錄片約7600小時,動畫片22萬分鐘,從數量來看這都居于世界前列。第三是市場主體多樣化。10年來,除國有電視機構在擴大外,民營電視機構也在迅猛發展。期間國家廣電總局向潮涌東方、蘇州福納、海潤影視等民營電視劇制作機構發放了電視劇制作甲種許可證。這個變化顯示出,我國文化政策的轉變為電視產業的社會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對提高競爭能力、擴大市場規模、培育市場主體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見證了中國電視信號的傳輸方式由微波中繼向衛星中繼的轉變,見證了從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的轉變,見證了網絡電視的出現。電視技術飛速發展,同時電視的社會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收視率問題引起廣泛熱議,您怎么看收視率指標?
張顯:收視率統計對衡量電視節目水平而言,是一個必要指標,但不夠充分。收視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社會的關注熱點,但這些熱點又并非一定具有正向價值。如果僅用收視率來一刀切,未免片面。
目前我們采用的收視率統計,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樣本戶的采集與文化發展話語權的配比還不完善;二是電視節目評價過度依賴目前的收視率系統,我們只注意到了用收視率來評價節目,但是否忘記了也需要審慎對收視率本身加以評價。電視節目質量評估需要有一個引導觀眾注意力健康投向的國家標準。
記者:2011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業界俗稱“限娛令”,對電視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您怎么看?
張顯:娛樂是社會文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之不可,過之非福。一定意義上,大眾的文化心理和取向,不是被紅頭文件培養出來的,而是從娛樂活動中感發出來的,關鍵在娛樂內涵、方式、規模和目的的把握上。一方面,沒有廣泛、多樣的娛樂的社會是沉悶的、無生氣的;另一方面,樂極生悲的短視行為也需要警惕。娛樂節目既是電視臺利潤再生產的所在,也是意識形態再生產的責任,二者并不對立,電視臺既要擔當自我,也要擔當起對社會、民族和國家的責任。
記者:在新傳媒環境中,電視行業該如何謀求新的發展?
張顯:過去電視作為新媒體出現時,電影、廣播這些傳統媒體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現在來看,無論最初受到怎樣的震蕩,電影、廣播如今都得到了新的壯大和發展。互聯網和移動媒體的發展與普及,使傳統電視業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新媒體在接觸的即時性、使用的互動性、選擇的自主性方面,是傳統電視媒體很難做到的。媒介市場在細分的同時,各類媒介也在進行著各自的深耕和兼容。電視業不僅有著自身的雄厚基礎,也在不斷適應媒體格局的變化進行著調整和創新。我認為,在新傳媒格局下,隨著文化和知識的普及,許多人已成為“全媒介人口”,他們既讀書看報,也看電視、電影、聽廣播,也會使用互聯網。舉個例子,電視節目組成的“親友團”參議形式,就是電視人對居家看電視這種生活形態很好的開掘,其中就包含著對中國社會結構的精到把握。在新媒介環境中,電視業的發展不僅要研究媒介本身,還要從思考媒介社會學的視點,去謀求新的發展思路。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做內容。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