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之后,紀錄片如何再創佳績
“今年5月中旬,每到晚上10點40分,很多年輕人便會相約打開電視,網絡上的各大論壇會同步出現大量的刷屏討論,這一系列現象緣于一部紀錄片的播出,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在日前召開的2012年中國紀錄片年會上這樣描述:“紀錄片讓許多年輕人重回電視機前,我們正在改變中國電視觀眾的收視習慣。”
《舌尖上的中國》大獲成功,中國紀錄片界沉浸在興奮之中。“用紀錄片影響大眾、影響中國、影響世界”,這是本次年會提出的口號。《舌尖上的中國》熱潮未退,另一部紀錄片《超級工程》又重磅推出,由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主辦,央視紀錄頻道承辦的2012年中國紀錄片發展年會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在中國紀錄片發展論壇、“中國紀錄片標準化創作”主題論壇和“中國紀錄片多元合作模式”主題論壇等多個單元活動中,來自全國近100個省市級電視臺的領導和紀錄片機構的負責人齊聚一堂,分享制作經驗,共謀未來發展。
中國紀錄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回顧過去的三年,中國紀錄片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點: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1年,中央電視臺以中英文雙語面向全球開播紀錄頻道;2012年,中央電視臺在一套開播精品紀錄欄目《魅力·紀錄》;央視紀錄頻道開播之后,先后播出了《南海Ⅰ號》、《春晚》、《故宮100》等一系列備受好評的紀錄片。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內外熱播,紀錄片第一次成為熱議的話題,也第一次從高端走向大眾。
劉文公布了三組數據:2011年1月正式開播的央視紀錄頻道在一年的時間里,收視份額增長率達到200%;2012年頻道廣告招標達到兩個億;而《魅力·紀錄》欄目在央視一套綜合頻道次黃金時段開播以后,收視份額和之前電視劇播出時段相比超出30%。“這三個重要的事實,應該說徹底消除了許多人在紀錄頻道開播時的擔憂和疑慮,也徹底改變了外界長期以來對中國紀錄片發展的三條固定認知,即紀錄片一不掙錢,二無收視,三沒有核心競爭力。”劉文說。
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曹寅認為,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快速成長,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紀錄片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統計,2011年全國各級電視臺紀錄片播出總量約為5.8萬小時,其中首播量為1.6萬小時,全國紀錄片市場總投資約為8億元,總收入超過10億元。”
但曹寅也同時指出,當前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與我國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和世界大國的地位還不相稱,國產紀錄片的國際市場份額和國際影響力亟待進一步提升。2011年中國紀錄片出口金額為286萬美元,僅占當年全國電視節目出口總額的4.2%。“同電視劇、動畫片相比,國產紀錄片的出口數量、金額存在較大差距,覆蓋的地區也有待進一步擴大。”
當電視劇產業、動漫產業都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競爭加劇的時期,紀錄片產業如何發展?中央電視臺總編輯、副臺長羅明認為,紀錄片制作者應該找到當下大眾最關注的題材和精神的需要,用直擊人心的需要和故事化的表達,吸引更多更廣泛人群來關注紀錄片,消費紀錄片。
央視紀錄頻道開播伊始,便與各地方電視臺展開了廣泛的合作,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國各地方電視臺在紀錄頻道累計播出紀錄片81部,共291集,時長超過9000分鐘,占紀錄頻道開播以來節目首播總量的1/3,各地方電視臺已成為紀錄頻道節目供應的中堅力量。
標準化創作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分享《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經驗時,該片的總編導、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強調該片在形式設計上對國外同類型紀錄片模式的借鑒和模仿。對此,劉文也直言不諱:“《舌尖上的中國》與近期正在播出的《超級工程》,其實里面多少都有著標準化制作的模型與影子。”
在本屆年會上,探討紀錄片的類型化模板和標準化創作,是其中重要的議題。類型化和標準化是一個產業發展成熟的標志,用劉文的話說,“如何能讓紀錄片在一定的程度上進行量化生產,如何能讓年輕的紀錄片創作隊伍從一開始就有規范化標準——這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劉文認為,追求類型化和標準化也意味著中國紀錄片創作由精英向大眾的轉變,“精英的創作憑的是經驗,如同老中醫,憑借的是一種口傳心授而無法量化的方法,而標準化制作應該是中西醫結合,也就是說,既要有中醫式的個人經驗,也要有西醫式的量化生產的框架和模板。”
類型化和標準化并不意味著單一。陳曉卿表達了他對標準化的理解——既有模仿,也不放棄自我的堅持。他仍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一部片子的成功肯定有很多原因,但是我更想說的是,大家一定要有心里的堅持,好的紀錄片是多種多樣的,就像美麗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的一樣”。
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巖認為,標準化創作并非限制個性和創新,并不是具體的條條框框,而是提供制作高品質紀錄片的流程,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提倡和鼓勵創新。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