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文化的力量——寫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之際
10月18日早晨,上海黃浦江畔,剛剛華麗轉身為公益性特大型美術博物館的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迎來了新的一天。
南京路世紀廣場,中外專業文藝團體和社區文藝骨干正為上海國際藝術節“天天演”的啟幕做著準備,要為市民群眾奉上32天63場精彩演出。
不遠處的浦西洲際酒店,一場關于“文化多樣性與跨文化合作”的藝術節主旨論壇正在進行,來自世界各國的政府官員、文藝名流、商界人士相聚在這里交流對話。
夜幕降臨,上海大劇院座無虛席。
兼具本土原創性和國際視野的經典歌劇《波希米亞人》閃亮登場。現代版的全新制作,中外合作的新模式,讓第14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大戲格外隆重而特別。
“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上海將成為世界文化的舞臺。來自不同國度的藝術家們以文化以及文化多樣性的名義相聚,共同展現文化和文明是全人類的共有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戰略規劃助理總干事漢斯·道維勒由衷贊嘆。
“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自1999年創辦以來,上海國際藝術節始終秉持這一宗旨,逐步躋身國際藝壇極具影響力的著名藝術節之列。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更將“創新發展”列為首位,立志成為優秀作品的展示平臺、文化貿易的推進平臺、青年人才的孵化平臺、藝術素養的培育平臺。
開放:面向世界的文化舞臺
從德國的現代芭蕾《茶花女》,到中國原創舞劇《孔雀》;從中外合作的歌劇《波西米亞人》,到本土新編昆劇《景陽鐘變》;從中華藝術宮的巴黎奧賽博物館珍藏展,到民間畫廊里波普藝術的呈現,古今與中外,傳統與變革,不同文化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臺展示交流。
“理解和欣賞是不同文化共處之道。”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說。在他看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寬容、欣賞、學習尤其重要,這正是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上海國際藝術節通過將世界的藝術項目與藝術表現形式相聚在一起,展現了中國對于開放性和國際化的追求。名團紛至沓來,登上本屆藝術節舞臺的46臺參演劇目中,23部國外劇目精彩紛呈。中外合作更是今年的一大亮點,藝術節中心藝術總監劉文國說:“由中外演藝機構聯合呈現開閉幕式,這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歷史上尚屬首次,體現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特質。上海國際藝術節正在努力成為國際優秀作品的展示地、中國原創作品的首演地。”
上海國際藝術節在將國際優秀文化演出引入中國舞臺的同時,努力搭建橋梁,讓更多當代原創中國作品通過這個窗口走向世界。
創新:激蕩年輕的藝術力量
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神的河南話劇院大型話劇《紅旗渠》滌蕩靈魂;將“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王》搬上舞臺的《英雄格薩爾》震撼人心;上海大劇院聯手上海芭蕾舞團創排的芭蕾舞劇《簡·愛》欲填補芭蕾舞臺的空白;國家京劇院新排的梅派京劇《韓玉娘》,為傳統京劇的改變提供了成功范例……
一個喜人的現象是,本土原創精品實力強勁,占據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劇目的半壁江山,這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創造力井噴的一個縮影,也給當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魅力注腳。
倡揚原創,是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執著追求。本屆藝術節更樹起一面“扶持青年藝術家”的嶄新旗幟,通過委約制作計劃,發現和扶持國內及亞洲的優秀青年藝術人才,培育代表中國新生代的原創力量。
以“上海·夢”為主題,影像戲劇《海上花2.0》、二胡肢體劇場《關雎》、小提琴協奏曲《三句半》等委約作品涵蓋舞蹈、戲劇、音樂及跨界新作,讓人們欣喜于年輕的藝術夢想和鮮活創意。
本屆藝術節演出交易會還特設青年推介板塊。著名作曲家譚盾說:“上海國際藝術節為青年搭建的創作平臺,將極大推動海內外青年藝術才俊在這里孵化有影響力的原創作品,讓他們通過藝術節的渠道走向世界。”
惠民:增強文化的自信自覺
金秋十月是上海最美的季節。“人人參與藝術節,人人享受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創辦之初就著眼文化惠民。10多年來,每年參與藝術節文化活動的群眾人次逐年上升,去年已達423萬。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將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呈現3000多項公共文化活動,河南文化周、無錫分會場、“創意英國”演出系列,朱家角水鄉音樂節、國際青年鋼琴比賽等一批“節中節”活動,預計將吸引450余萬人次參與,文化輻射效應和惠民效應不斷放大。
豐富城市生活、開闊市民視野、提高市民的文化藝術素質,文化滋養著城與人,賦予一座城市最絢麗奪目的底色,提振著文化底氣和自信、自覺。
作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標志性工程和重要的文化品牌,上海國際藝術節正努力成為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節,成為亞太地區專業性最強的節目交易市場、國內最具吸引力的人才與藝術創意聚集地、國內最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展示區。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成長,更讓我們看到,以國際大都市為發展目標的上海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熱切的心態接納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和藝術,并在此基礎上激蕩創新的力量,為世界貢獻中國精彩。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