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如何讓讀者去而復返?
核心提示
■每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引起人們對紙媒命運的擔憂,網絡時代尤甚。
■不管紙媒還是數字化媒體,其能否成功吸引讀者,最終都要靠產品講話。
■抓住技術變革的機遇,實現與網絡的深度融合,是紙媒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
人類將不可避免地走向高效信息化網絡時代。當越來越多的人把視線從傳統紙媒投向網絡,關于紙媒會以何種形態存在的爭論也開始不絕于耳——作為一種傳播介質,紙媒在網絡的沖擊下會黯然撤退,被讀者冷落甚至遺忘?還是借助技術革命在電子化浪潮中重拾生機?——日前剛入學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學生金夢雅就在這樣的思考與討論中開始了大學第一堂課——這也成為這個時代對紙媒命運的最終追問。
1.紙媒的冬天真的來了嗎?
【現象】
“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報的讀者將歸于零。”——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菲利普·邁耶在他《正在消失的報紙》一書中對報紙的命運如是預測。他甚至將消失時間準確定格:“到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國最后一張報紙將被扔進垃圾筒。”
當20世紀末數字網絡作為一種新媒介越來越被熟悉后,“紙媒要完了”的聲音也愈加高漲。2010年,《紐約時報》對外表示未來將停止出版印刷版報紙,主推網絡版報紙訂閱業務。而此前擁有140余年歷史的美國《西雅圖郵報》已宣布終止印刷版報紙的發行,而轉為完全的網絡版。
一方面,愈加發達的物質和技術手段為數字傳媒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另一方面,隨著媒介競爭的日益加劇,包括報紙、期刊與書籍在內的傳統媒介開始面臨嚴峻挑戰。這樣的趨勢也傳遞到我國,根據種種現象不乏有業內人士做出紙媒即將進入“寒冬”的判斷。
依據之一是發行量:2008年度,我國報紙總印量首次出現下降;2009年度持續這一下降態勢,較上年再減少6.78%;2010年開始扭負為正。專家分析,新興的數字媒體不可避免地在初期吸引大量使用者,但新鮮過后受眾還會有一個重新比較和選擇的過程。
依據之二是電子化閱讀的興起。無論是標榜著“結束了無紙不成書歷史”的電子書,還是締造了“萬卷圖書三兩輕”的掌上電腦都顛覆了傳統閱讀方式。科技的進步讓電子化閱讀取代紙質印刷成為可能。
依據之三是紙媒讀者的流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其中18~30歲的青年人普及率達到98%,已經趨于飽和狀態。再過30年左右,即2040年前后,這一網民群體的年齡就是48~60歲,涵蓋了社會上最具話語權和購買力的主流人群。他們和比他們更年輕的一代人都在網絡環境下長大,決定了其傳媒接觸的偏好必定是“在線閱讀”。
依據之四是成本。與新媒體相比,建立在新聞紙和印刷設備基礎上的報業成本極高。據統計,我國報紙每多1萬份的印量要增加300萬元的開支。因此多數報紙發行靠廣告收入來彌補,而廣告費又極易受經濟狀況的影響。
“當前紙媒受到的挑戰確實很嚴峻,不同紙媒類型受影響的程度也不同。”《讀者》雜志社主編富康年對記者表示,時效性與受沖擊程度成正比,時效性越強,受沖擊程度越大。“相比之下,報紙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期刊,最后是圖書。”
但是,是否能就此判斷紙媒的冬天已經來到?
“紙媒消亡論不是今天才有的。1895年無線電出現,1926年電視出現,每種新媒介出現后,都曾引起人們對紙媒命運的擔憂。但是,今天的紙媒并沒有消亡,說明紙質化閱讀的生命力是非常強大的。不能就此判斷紙媒會在此輪電子化浪潮中走向沒落。”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程曼麗看來,新媒介的出現一般并不會即刻給原有的媒介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而是在長期的共存中,實現競爭性生長、相互融合發展。
事實上,對紙媒“寒冬論”的質疑和反對之聲同樣不絕如縷。新聞集團總裁默多克表示,他相信報紙將在21世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雖然不再會以今天被扔到門前臺階上那種方式存在,但它砰然落地的一聲悶響,將在我們的社會和世界各地發出長久的回聲。”
中國業界和學界對“紙媒消亡論”也大多持反對的態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授喻國明提出:“網絡是一種新媒體,而且更先進。但即使再先進,也不會把報紙完全吞掉。”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