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寄于蒼生的杜甫情懷長存
今年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近日,全國各地陸續舉行隆重而多樣的活動,紀念這位文學史上的“詩圣”,這位文化史上“光焰萬丈長”的大家,這位中華民族歷史上磊落洞達、風骨長存的先賢。
聞一多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杜甫是我們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從宋代到當代,從中國到世界,杜甫的價值,不僅在文學和詩歌上,尤其在道德上、人格上,在“仁民愛物”的偉大情懷上,得到了廣泛而深遠的流傳,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藏,在1300年后的今天,仍然給予人們力量。
杜甫的情懷,體現在他對壯美河山的抒懷上。江山自然,是國家和民族生息之所,經過歷史的洗禮和文明的積淀,山川河流已不僅僅是地理概念,更蘊藏了深厚的人文內涵。杜甫一生南下、東游、北上齊魯、過歷下、登泰山,飽覽河山,抒發感慨。至今,人們縱游洞庭湖,總會記起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臨泰山,總會吟誦“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目睹江川,總會感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每當春雨發生,總會化用那首“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河山是杜甫的文思、情思、哲思來源,從中,杜甫孕育了愛物、愛自然、愛現世生活的情懷,形成了屬于中華文化的獨特的生命體驗。
杜甫的情懷,體現在他對家國歷史的憂念上。杜甫所處年代,政局變更戰火不斷,比之“國家不幸詩家幸”的境界更高出一籌的是,杜甫以其作品對時事,尤其是家國命運攸關時刻進行記錄、思考、哀嘆、諷刺,將中國傳統詩歌記述現實、批判現實的精神發揚至巔峰,被后人稱為“詩史”。不論是描繪戰亂顛沛的《北征》、《兵車行》,哀嘆諷刺征兵的“三吏”、“三別”,杜甫的詩歌具有證史的認識價值;不僅提供了史的事實,更描述了廣闊、具體的生活畫面,以其沉甸甸的感愴和對和平理想世界的希冀,形成了中國文人的風骨和擔當。文天祥獄中讀杜詩堅守民族氣節;抗日戰爭勝利時,多少愛國志士不約而同吟誦起“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情懷,已成為一份共同的精神食糧。
杜甫的情懷,體現在他對黎民蒼生的關注上。杜甫生平,早年南北漫游裘馬輕狂,中年十載長安歷盡辛酸,晚年棄官入蜀漂泊西南。對政變中的民生疾苦,戰亂里的悲歡離合心之所向,情之所系,在他悲歌慷慨、沉郁頓挫的關注當中,無不體現他奉儒守素、仁民愛物的情懷。農夫、士兵、小吏、出征的兒子和丈夫、守家的母親和妻子,耄耋老人和黃口小兒,吾土吾民在杜甫的筆下,都得到了“蒼生未蘇息,胡馬半乾坤”的關懷,得到了人類最基本也是最偉大的情感:對共同命運的同情、撫慰。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