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和平發展尋找文化動力
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韓國成均館館長崔根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鐘鑒、山東省副省長張超超(由左至右)
由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暨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頒獎典禮,日前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的孔子研究院隆重舉行。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超超,來自海內外十余個國家及地區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國際學術盛會,共同探討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期待通過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王文章在大會開幕式致辭說,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為代表的先賢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內容,對于中華文明的演進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儒家思想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世界上產生了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更迫切地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做出更為全面、科學、系統的梳理與揚棄。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需要,文化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聯手搭建起世界儒學大會這個探討儒家思想文化的高端性、國際性學術平臺,聚集世界范圍內儒學研究的學術力量,在平等開放的氛圍中各抒己見,在學術自由的環境里暢所欲言,共同為新世紀人類社會的進步發掘重要的思想資源,為世界和平發展尋找文化動力,并將世界儒學大會辦成引領海內外儒學研究發展的年度盛會。
王文章說,當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出全新的特點,深入研究以儒家思想為重要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東西方文明的理解和會通,更有利于當今世界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交流。與會學者在儒學研究中能夠繼往開來,承前啟后,放眼世界與未來,以對歷史、文化的當代性認知,科學把握儒學的精神文化價值,科學闡發其豐富內涵,為新世紀人類社會的和諧進步、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和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做出努力。
從2007年世界儒學大會發起國際會議及2008年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成功舉辦至今,世界儒學大會已成功舉辦了五屆,并在世界儒學大會發起國際會議上一致通過了《世界儒學大會發起宣言》和《世界儒學大會章程》等兩部重要文獻,將世界儒學大會確立為世界范圍內儒學研究的一個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六年來,世界儒學大會已成為儒學研究的國際品牌,成為國際儒學研究的年度盛會。
本屆世界儒學大會秉承歷屆大會的一貫宗旨,營造思想獨立、對話平等的學術氛圍,鼓勵跨學科、跨行業的儒學研究,既關注儒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又將儒學研究與當今現實社會緊密結合,探討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以及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的大會主題和“儒家倫理與市場倫理”、“中華元典與現代文明”、“儒學與國民教育”等重大現實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廣泛對話。
與會的中外學者認為,儒家思想及其倫理對于解決現代社會危機、化解人類沖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華,通過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來構建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倫理規范,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新加坡儒學會會長陳榮照教授認為,現代社會的問題根源在于現代人類的道德危機,可以通過建立新的普世倫理加以解決,而儒家思想就有足以貢獻給人類社會的極為寶貴的倫理資源。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高瑞泉教授認為,儒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使其不斷依據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對時代課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從而在開放中獲得復興,而儒學的真正復興不但關乎我們民族的復興,而且關乎人類文明的新圖景。
西南政法大學俞榮根教授探討了“和”的觀念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指出國家和法律的產生實際上是一個各利益集團求“和”的過程,故《中庸》中的“中和”思想不但是中華法系之魂,而且理應成為國際法的準則。山東社會科學院涂可國研究員認為,以禮教為基石、以五常德和五常倫為主要內容的儒家道德規范,不止具有建構社會秩序、約束個人行為的功能,它還有激勵人、感召人、凝聚人、教育人、指導人的多種作用,能夠培養人在社會實踐中學會合理的角色定位,學會正確的待人處世。
專家們在本屆世界儒學大會對中華元典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中華元典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其意義是廣闊而深邃的,需要我們呼應時代需要,在新的深度和高度上做出闡釋,整合為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董金裕教授認為“國民幸福指數”與傳統《尚書·洪范》中“五福”概念之間的相通,可以用“五福”的內涵作為制定“國民幸福指數”指標的參考,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黃玉順教授探討了《周禮》與中國的正義論問題,認為《周禮》的根本意義并不在于其所設計的那些具體的、可以損益的制度規范(禮),而在于其背后的普世的正義原則(義)。通過這種正義思想的揭示,《周禮》才能在現代社會中再次成為重要經典。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儒家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的積極性,認為它們對于民族文化傳承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格完善乃至精神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呼吁現代學校教育應該學習儒家教育智慧,吸納儒學元素,重視人格德行養育和價值教育。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牟鐘鑒教授指出,中國現代學校教育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要恢復中華經典的系統學習,學習孔子,運用儒家道德資源,學習儒家教育智慧。中國是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是儒學的母體,中國當代教育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上能夠走出有特色的健康之路。
中國藝術研究院劉夢溪研究員界定了當今的知識教育與傳統的價值教育的區別,認為忽視價值教育造成了今天我們與傳統精神理脈間的斷裂,必須將儒家傳統的價值教育補充進知識教育,從而構成完整的國民教育。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彭林教授認為,在我們追求道德圓滿的過程中,未免會走入偏頗,而通過中國傳統的“《詩》教”和樂教相結合進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有著良好的效果和獨特的價值。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認為,“大學之道”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結晶,是成人之道、教行遷善之道。而近代歷史的變動使人們疏離了傳統,忽視了“大學之道”。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時,還應該強化“中國意識”,認真借鑒傳統的“大學之道”,引領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劉寧副研究員指出,韓愈是儒家文教的核心典范,其古文寫作及“文道觀”,對儒家的文教傳統有深入的貢獻。韓愈之后,古文寫作成為儒家養育人格、人文化成的重要手段。今天,如果能從韓愈所開創的古文傳統中深刻體會儒家的教化方式與教化精神,對于國民教育中的人格培養無疑會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與會專家認為,當代儒學研究要進一步發揚傳統儒學關注現實的品格,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回應各種社會問題。華東師范大學付長珍教授指出,儒學既是一種歷史既成,又始終關聯著當下的境況,“當下性”才是實現儒學創造性轉化的動力與源泉,或許這才是我們重新審視儒學時所應堅守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尺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宋志明教授認為,現代新儒學是“五四”以來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方向之一。有別于現代新儒家,現代新儒學始終處于一個動態的反省充實的過程,它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積極回應時代提出的要求,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大學高在錫助教授探討了《論語》所提示的資本主義新對策,認為儒學能夠將資本主義的未來引向具有東亞思維特征的新方式“儒學資本主義”,在尊重多元化價值的現今社會中,它依然是有意義的價值體系。
本屆世界儒學大會開幕式上,還舉行了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頒獎典禮。“孔子文化獎”是由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旨在鼓勵世界范圍內的儒學研究者、研究機構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文化精髓而設立的國際獎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著名哲學史家、宗教學家、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牟鐘鑒和韓國大學教育發源地、韓國儒教總部——韓國成均館榮膺本年度“孔子文化獎”。
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期間,恰逢孔子誕辰2563年,全體與會代表共同參加了隆重的壬辰年公祭孔子大典。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