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題材類型 觀照人文向度——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電影綜述
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電影的評選,是對近3年來國產影片在創作和生產方面所取得優異成績的一次全面總結和肯定。本屆電影評選申報單位48家,申報作品111部,入選電影作品26部。這些影片導向正確,謳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主題呈現時,入選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開掘了較為深刻的人文深度,藝術質量有了新的飛躍。
題材豐富多樣 人物豐滿多姿
本屆獲獎的電影作品,題材豐富多樣。既有表現重大的建國、建黨歷史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又有呈現黨的五大召開并首次選舉產生中央監察委員會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忠誠與背叛》;既有表現西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驚沙》,又有藝術再現建國初期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進藏先遣連英雄事跡的《先遣連》;既有表現現代中國科技強國題材的《飛天》、《殲十出擊》,也有表現當下中國人時代風貌和精神品格的《愛在廊橋》、《信義兄弟》、《大太陽》等等;還有更多的表現英模和歷史人物的傳記片。
人物傳記片是本屆初評入選影片的最大亮點。這些影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上世紀初以來,中國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的先烈、英模和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產生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的不同人生。這些影片中的人物,摒棄了平面化的塑造,被賦予了具體、生動、可感的立體性格,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首先,表現革命英烈的影片如《秋之白華》、《可愛的中國》、《鍘刀下的紅梅》、《吳運鐸》等,較多地呈現出了人物除“革命性格”之外的品格。其次,表現建國后英模的影片如《第一書記》、《郭明義》、《楊善洲》、《錢學森》等,在重點展示其“奉獻性格”之時,盡可能地張揚其豐富人性的一面。第三,本屆初評入選的傳記片中,還有并非表現英烈和英模題材的影片。
類型意識突出 兩個效益顯著
以類型化等作為主要藝術和商業手段,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獲得人民群眾的喜歡,是近年來國產電影提升藝術質量和商業價值的重要路徑。本屆初評入圍的影片中,很多作品便遵循了這一創作路徑。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辛亥革命》、《唐山大地震》等影片,以戰爭、動作等經典類型作為基本敘事元素。其中《建黨偉業》運用了戰爭、動作、懸疑等多種元素,凸顯了建黨前后中國社會的風云激蕩和早期革命者的艱苦卓絕。《辛亥革命》則更是具有大量的戰爭場面如野戰、水戰、巷戰等等,展現革命先行者們的大無畏奉獻犧牲精神。《唐山大地震》以災難和情感作為基本類型,表現了經歷大地震之后的普通中國人的情感彌合。科幻類型在中國影壇一直處于弱勢短板的位置,就連國產商業類型片中科幻片也沒有取得特別突出的成就。而這次入選影片中,《飛天》便在科幻類型上實現了一定的突破,首次觸及航天題材,表現了中國航天員默默奉獻、刻苦訓練又顧全大局,共同托起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信義兄弟》則是遵循情感類型路線,片中的兄弟倆為堅守承諾,為良心奔波,演繹了一場感人至深的悲情接力。影片對社會信義的呼喚和贊美,震撼著每一位觀影者的心靈。《生死羅布泊》以災難類型作為依托,描寫地礦工作者在“死亡之海”的腹地羅布泊尋找鉀鹽礦的故事,表現了他們為完成使命無私奉獻和勇于擔當的情懷。根據同名京劇拍攝的戲曲電影《響九霄》則是戲曲類型代表,影片展現了主人公身處清末風云變幻的時代,心懷愛國擔當的大義情懷和改革創新的歷史抉擇,該片還采用電腦合成技術將虛擬性表演的戲曲藝術和寫意性抒寫的國畫藝術巧妙地結合,取得了藝術上的創新。
全面拓展文化內涵 深入開掘人文精神
本屆獲獎作品還體現了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這些影片的文化內涵有了較大的提升,這主要表現為對作品的人文精神的深入開掘方面,涵蓋了弘揚先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謳歌時代進步,展現時代風貌,引領審美時尚等多方面內容。影片的藝術性也因而有了較大提升。
歷史題材的《秋之白華》將瞿秋白和楊之華兩位共產黨人的愛情故事置于革命歷史的宏大背景之下,彰顯革命者的人文情懷。兩人的氣質與全片的感情基調神韻都十分吻合,校園的翩翩黃葉,弄堂里的皚皚白雪,文藝氣質濃厚的場景選擇也極佳地烘托了對于那個年代的愛情表達。
現實題材的《愛在廊橋》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戲和廊橋文化為原型拍攝,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間,幾位北路戲劇團演員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純真愛情的堅守。影片將東方文明中的情意與信仰、戲劇與人生充分溶于閩東山間的民俗生活中,較好地表現并反思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同時也在一定層面反映出現代人對于文化、倫理、德行回歸的多重期盼。片中用空鏡多次出現的廊橋,作為地域特色、歷史遺跡、傳統文化的標識,不僅是主人公的活動地點和交往空間,更是主人公的“情感歸宿”和“心靈驛站”。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