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快步走向世界——我國文化走出去進展成效綜述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劉奕湛)加快中國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擴大國際影響,是文化改革發展進入到新的階段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當今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中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舉措。
過去十年里,文化走出去戰略已經成為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創新模式,加快文化產品走出去步伐
十年來,中央及各地各部門探索和創新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平臺支撐相結合的文化走出去運行機制,取得明顯成效。
“十一五”期間,我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從78.9億美元增長到116.7億美元,年均增長8.1%,我國文化服務出口從12.1億美元增長到30.1億美元,年均增幅20%;圖書版權引進輸出比例由2003年9:1下降到2011年2.1:1。
對外文化交流多姿多彩,成為國際舞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中法文化年、中歐文化對話年、中俄國家年等50多項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節活動經常性舉辦,有效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不斷升溫、持續深化。
到2011年,中國同149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上千個文化組織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建立了中俄、中美、中英、中德、中歐、中阿、中非、上合等雙邊或多邊人文合作機制。
十年來,中央及各地各部門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建立起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體、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積極參與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新格局,培育了一批能與西方文化企業集團相比肩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在推動對外文化貿易中發揮了很好帶動作用,壯大了對外文化貿易的主力陣營。
創立品牌,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
為了培育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中央及各地各部門堅持不懈地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持之以恒地發現、培育、推介、傳播中國知名文化品牌,想方設法提高中國文化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打造出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核心競爭力強、附加值高、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品牌企業和產品,推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文化品牌群。如“龍獅”、“時空之旅”等體現“中華風韻”的品牌產品直接進入歐美、大洋洲及日本等文化市場。
其中,中方擁有整體版權的雜技劇《時空之旅》采用完全市場化運作,到2011年底演出2600多場次,觀眾260萬人次,累計票房收入2.7億元,海外觀眾達到40%。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針對國外受眾消費需求的關注點、興趣點、共鳴點,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于丹〈論語〉心得》共輸出28個語種的版權、33個版本,海外總銷量達30.4萬冊。
近年來,一批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外向型文化企業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企業走向世界舞臺。北京四達時代集團公司在非洲10個國家投資建立地面數字電視網絡。大連萬達集團并購美國AMC影院公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
拓寬渠道,國際文化交往更加深入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探索和實踐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運作規律的營銷方式,著力構建面向國際市場的文化服務貿易平臺和海外營銷渠道,不斷拓展和深化國際文化貿易網絡。
我國已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關系,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建立讓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互動之頻繁、交流之密切、融合之深刻前所未有。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至2011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重要活動達2500多次,參加漢語、武術、舞蹈等各類教學培訓的學員達2.6萬人,參加活動的公眾達56萬人。
民間交流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走出國門,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投資海外,越來越多的公民個人出國留學或旅游,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使者。
此外,以展會的形式打造對外文化貿易平臺,已經成為我國開展對外文化貿易的重要渠道。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深圳文博會為主,包括綜合展會和各類專業展會的文化產業展示和推廣平臺。
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累計總成交額超過6500億元,出口額超過730億美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經過多年培育成為世界四大書展之一,2012年博覽會期間實現版權輸出1867項,版權引進與輸出之比為1:1.3,實現我國圖書版權輸出的重大突破。
中國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拓展工程推動我國新聞出版產品進入國際知名圖書連鎖機構,一批優秀外文圖書進入法國拉加代爾集團的3100多家國際書店銷售網絡,近萬種圖書通過“全球百家華文書店中國圖書聯展”被推介到數十個國家。
(編輯:子木)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